蒲亨強,男,1952年生于四川重慶?,F為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特聘教授,江蘇省重點學科(音樂學)學科帶頭人,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民兼職教授,中央音樂學院文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教學與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宗教音樂、中國民歌及南方澌和數民族音樂。已出版《道教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神圣禮樂——正統(tǒng)道教科儀音樂研究》、《武當山道教音樂研究》、《中國古典名曲鑒賞大觀》等專著4部及《武當山志》、《中國鼓文化研究》、《印度文化史》、《道教大辭典》等合著、譯著5。發(fā)表論文《二泉映月曲式與陰陽以念》、《數列結構是怎樣來的》、《道教音樂長期地征簡論》、《論民歌的基礎結構——核腔》、《苗族民歌研究》、《苗瑤畬三族民歌及其文化背景比較研究》、《楚苗音樂特異終止式研究》等近百篇。合作完成國家人文社科重點項目一項,主持完成國家教發(fā)九五規(guī)劃項目及四川省教委九五規(guī)劃重點項目各一項。主要獲獎有:湖北省第四屆社會科這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四川省第四民人文社科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華中師范大學第四屆優(yōu)秀科研成果一等獎,第四屆優(yōu)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等。本書寫作力求從新的視野分析觀察研究中國音樂,其新意義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從新體例上審視中國音樂,采用以社會屬性與音樂風格為標準的分類體例,使中國音樂各門類統(tǒng)屬層次分明、具有內在的邏輯,補充或加強論述了被以往同類著作忽略或薄弱的品種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文人音樂等。完整地展示出中國音樂的面貌。二是行文改變以往史論分離、過于專深的寫法,采用史論結合,縱橫交叉的寫法,使中國音樂的神韻有空間得到充分展開和深入闡述,文筆力求深入淺出,具有較強可讀性,使音樂專業(yè)與廣大非音樂專業(yè)的讀者都能較為輕松愉快地概覽中國音樂的全貌和神韻。不可否認,音樂學術當然有其高深難懂的一面,但她終究不應藏在象牙塔內,她應當走向民眾,為民眾所接愛,為民眾所利用,從這一意義言之,音樂學術研究的通俗化、生動化,是學術發(fā)展的生機所在。音樂固有抽象玄虛的一面,但從根本上看她仍是一種生動鮮活的藝術現象,音樂理論的學問也不應太遠背離這一特色。如何才能在不長的篇幅內,用引人入勝的體例和筆調使讀者比較輕松地進入中國音樂的殿堂?這無疑是專家學者們都應該追求的境界。三是從新的學術前沿來研究和觀察中國音樂,這有兩方在含義:一方面書中盡可能吸收近年來音樂學術界同行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以較多篇幅納入作者個人的研究心得和成果,使本書論述內容在深度和廣度上有較大拓展,以便讀者能從更深入更廣闊的層面了解中國音樂的精萃內容和藝術神韻,引導讀者從理性感性的綜合中初步掌握欣賞中國音樂的門道。作為一個初步嘗試,如果本書能為中國音樂論著的寫作增添一些新意,能讓更多熱愛中國文化的朋友們成功地步入中國音樂殿堂之門,欣賞了角落發(fā)祖國文化寶庫中的這一奇觀,從中獲得美的享受、智的啟迪,筆者的欣慰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