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中的美國大學類似這樣的故事已經沒有什么新奇感了:清華某系1989級的畢業(yè)生在美國聚會,大家屈指一算,大部分同學都在美國,留在國內的反而是鳳毛麟角。這一現(xiàn)象不僅限于清華。北大、科大、復旦,中國名校不知有多少班,同學聚會在美國要比在中國更方便。這反映了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高等教育正在全球化,美國的大學又是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帶頭羊,中國則是跟在后面的羊群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請看幾個簡單的事實:美國吸引著最多的外國留學生;外國留學生給美國的GDP每年增添130億美元;2002—2003學年,在美國的外國留學生接近60萬。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出口國,中國留學生占世界留學生總數(shù)的10%,遠遠高出排在第二的印度(4%);據說北大的有些系,有1/3的教授有美國的博士學位?!?·11”后美國施行新的簽證政策,草木皆兵,致使留美學生(特別是中國留學生)人數(shù)銳減。在2003—2004學年,留美學生人數(shù)下降2.4%,申請研究院的外國學生下降了28%,實際注冊人數(shù)下降了6%。這是自1971—1972學年以來30多年里的第一次下跌。不過,此一局面已經引起美國教育界、企業(yè)界、政治界人士的警醒。簽證制度正在醞釀重大改革。據美國高等教育權威雜志《高等教育編年》(The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報道,聯(lián)邦政府正和各州、大學協(xié)調,要制定一個吸引外國學生的“國策”,其中不僅包括改革簽證制度和政策,而且還在考慮放松對外國學生在校外打工的限制,使外國學生更容易在美國生存??梢灶A見,未來美國大學對中國的影響將更大。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將有更多的機會到美國讀書。討論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無法把美國的高等教育置之度外。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美國高等教育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因為許多中國學生要在美國的大學拿到學位,許多美國的博士要到中國的大學拿到教職。同時,中國高等教育也是美國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因為許多美國的學位包含著中國教育的初期訓練,許多中國大學的畢業(yè)生要在美國教書。特別是未來幾十年,留學將從極少數(shù)精英的特權變得越來越大眾化,中美高等教育的交互影響將愈來愈大。了解在全球化中的美國大學,也就成了中國高等教育界和大學生們的必修課。毫無疑問,未來幾十年,美國的大學會主宰全球化的世界高等教育。這種主宰建立在兩個互相聯(lián)系的因素的基礎之上:美國大學的優(yōu)異和其高等教育體制的靈活性。美國大學的優(yōu)異,不僅在于我反復強調的一些基本事實:美國大學占據了大部分世界名校的位置,生產著世界大部分的學術研究成果,提供著最有質量的教育,擁有無與倫比的財政實力,等等。其優(yōu)異還體現(xiàn)在其不可取代性,即沒有別的地方的大學能夠與之競爭。在美國之外,大學最有實力的當屬歐洲。歐洲大學曾經是美國大學的范本。但是看看現(xiàn)在的歐洲大學如何呢?僅以柏林洪堡大學為例。1900—1909年,該校出了8位諾貝爾獎得主,1910—1919年出了6位,1920—1929年4位,1930—1939年6位,1940—1949年1位,1950一1956年4位。蒙森、普朗克、愛因斯坦、海森堡都曾是這個學校的驕子。但是,1956年后,諾貝爾獎得主在此校就消失了。如今,在上海交通大學2004年的世界大學排名中,該校排在第九十五位,與美國的猶他大學并列。當然,如此戲劇性的下跌,和希特勒時代迫害猶太學者以及冷戰(zhàn)時代該校在民主德國治下有關。但是,即使縱觀今天的德國大學,也幾乎沒有一所能夠在世界上列入一流。整個歐洲,只有英國的牛津和劍橋可以和美國的精英大學相提并論。但這兩所大學也是赤字累累、危機重重。反觀美國,僅以芝加哥大學為例:自1969年設立諾貝爾經濟學獎以來,55位獲獎者中有9位在芝加哥大學教書,14位接受過芝加哥大學的訓練或曾在芝加哥大學教書。而美國這種重量級的大學,還有許多家。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在力量如此懸殊的條件下競爭,美國大學自然是主宰。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有兩個層次。第一是人才的大規(guī)模流動:學生、教授都會進行跨國界的遷徙,哪里的條件好就在哪里落腳。第二是課程、校園跨越國界:一些大學利用自己的品牌,到處建立校園,成為高等教育的全球連鎖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