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帶皴以線為基本表現(xiàn)形態(tài),從披麻皴變化而來。折帶皴以線為基本表現(xiàn)手段,中側鋒互用,大部分時間又以中鋒線為主,造型方折,又處處方中帶圓,這樣畫出的山石質地堅硬,但不崢嶸畢露,不劍拔弩張。折帶皴和披麻皴在氣質上較為接近。披麻皴以柔韌的中鋒線的組合來表現(xiàn)山石的結構和紋理;斧劈皴借助勁爽利的側鋒線、面的組合去表現(xiàn)山石的結構和質地;折帶皴則以中側鋒線的組織表現(xiàn)山石的結構,山石的紋理質地則由皴擦去完成。這或許就是折帶皴和披麻皴、斧劈皴最大的不同之處。折帶皴的用筆要點在于自如地翻動手腕,變換中側鋒,也常使用拖筆。一般說來,山石的正面、頂面用中鋒線較多,山石的側面、底面多為尖稅鋒利之處,用側鋒較多;大面積的、完整的山石多用中鋒線,山石瑣碎處多用側鋒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