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和籌備,論文集《近代中國:經濟與社會研究》終于與廣大讀者見面了。促使這本論文集誕生的動因,主要有兩個: 首先,2005年是復旦大學建校一百周年,為慶祝和紀念這所名校的百年誕辰,作為歷史系來說,從歷史的角度,匯聚能夠反映當今最新學術動態(tài)的研究成果作為紀念品,應該是最好的紀念方式之一。這個出發(fā)點,是這本論文集得以籌備和問世的主要原因。 其次,百年名校伴隨著百年風雨。而構成這百年風雨的舞臺,則是近現代中國社會經濟的變遷。因此,從社會經濟變遷的角度,將多層次、多角度、廣視野、大范圍對近代中國不同側面和層次進行專題探討的學術成果匯聚一冊,使我們更清楚這所百年名校在百年歷史中,經歷了什么樣的社會經濟環(huán)境,在什么樣的舞臺上作出自己的世紀演出,其中的意義,自是不言而喻。也因此,當我們將這一計劃付諸實施的時候,同樣得到了海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響應和支持,也才有了擺在大家面前的這本論文集。 本論文集共有論文29篇和會議綜述1篇。按內容大致分為七大類,即近現代中國的經濟與社會、近代中國工業(yè)研究、近代上海研究、現代化研究、抗戰(zhàn)時期后方經濟研究、中外經濟比較研究和會議綜述。 總體言之,收集在這本集子中的文章,大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 范圍廣。這里說的范圍廣,包括兩層意思:一是論文作者的來源廣。響應并支持匯編這本論文集的作者,包括日本、澳大利亞、美國、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學者,且都是近年來活躍在社會經濟研究領域第一線的學者。二是論文的選題廣。這從內容分為七大類包括多種領域和專題中可以得到反映。 二、 收集在這本論文集中的論文的另一個特點,是涉及的研究和領域許多是以往很少關注甚至被忽視的課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當然有多種。但我們高興地看到,在這本論文集中,出現了不少新的選題的研究,典型的如《20世紀的中國化學工業(yè)——永利化工、天原電化及其時代》、《20世紀初的東亞市場和中國制糖業(yè)》、《中國城市的公共生活與節(jié)日慶典——清末民初成都的街道、鄰里和社區(qū)自治》、《興亞院與戰(zhàn)時日本的中國調查》等,都是學術界過去很少關注甚至是無人研究的領域。 三、 匯聚在這本論文集中的論文,都是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且都是尚未發(fā)表過的作品。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本論文集的問世,某種程度上是當前社會經濟領域中研究成果的最新反映。 以上所舉,僅是這本論文集的幾個較為明顯的特點。作為編者,我們在衷心感謝各位作者對紀念復旦大學建校一百周年活動大力支持的同時,也完全相信,這本論文集的問世,必將對我國社會經濟史的研究,發(fā)揮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