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祭壇建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黃帝統(tǒng)治時期,立宮室之制,首建合宮,祭祀天地。隨后帝生歷代相襲,莫有變更。當然,黃帝建造的“合宮”只能算較早的祭祀建筑,似乎還算不上正規(guī)的祭壇。至西周,國家祭祀進一步完善,周人將郊祀天地作為國家的一項重要祀典。周代的上帝和天是分祭的,而不像后世的天帝合一,朱熹說“為壇而祭,故謂之天;祭于屋下,而以神祗祭之,故謂之帝”。周代的明堂和圜丘分別是祭祀上帝和上天的建筑。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王朝后,在“國之陽”建天子布政之宮,稱“明堂”,“祀上帝于明堂,乃尊文王以配之”。其規(guī)制為“上圓下方、八窗四闥(地)……上圓法天、下方法地、八窗象八風、四闥法四時、九室法九州、十二坐法十二月、三十六戶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風”。武王在明堂祭祀帝神,具有明顯的奉祖意味;于圈丘進行的祭天活動才更具鮮明的祭天意義。(《周禮·大司樂》日:“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是目前所知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有關建筑圜丘祭祀上天的記載。受“天圓地方”觀念的影響,用于祭祀上天的祭天臺建作圓形,稱為圜(通“圓”)丘,祭地壇建作方形,稱做方丘(或方澤)。周代國家祭祀中形成的“左祖右社”、“兆五帝于四郊”的壇廟營建制度,對后代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西周末年,幽王違背禮制,廢嫡立庶,將原皇后所生的太子宜臼廢為庶人,以褒姒所生伯服為太子。申后帶宜臼出奔至外家申國(河南南陽北),。申后的父親申侯得知女兒、外孫被廢的消息后大怒。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西北的犬戎及繒(河南方城)、呂(河南南陽西)等國,進兵西周都城鎬京。最終鎬京陷落,周幽王被殺于驪山(陜西臨潼附近),西周滅亡。繼位的周平王因鎬京殘破,且犬戎時刻威脅著鎬京的安全,遂遷都洛邑,史稱東周。東周時代,周王室勢力日削,諸侯國勢力逐漸崛起。孔子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睎|周時代在孔子看來就是一個無道的社會,周天子的命令只局限于洛邑周圍的很小范圍內,祭壇的建設和祭祀的進行都不能與西周相比。最終結束戰(zhàn)國爭霸局面,統(tǒng)一全國的秦國在雍地祭祀白、青、黃、炎(赤)四帝,稱作“四峙”。秦朝被推翻后,繼起的西漢王朝延續(xù)了祭“四疇”的傳統(tǒng),后來漢高祖劉邦又增設北疇祭祀黑帝,故時有“祭五疇”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