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歷來是作為“善”的對立面形象出現(xiàn)的?!澳Ч怼痹谖膶W作品中毫無例外地表現(xiàn)為一種藐視一切、毀滅一切的否定性力量。歌德《浮士德》中的靡菲斯特是這樣,布爾加科夫《大師與瑪格麗特》中的沃蘭德亦是如此?!耙磺卸紒y套了”,這本是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著名開頭,現(xiàn)在,這句話卻被布爾加科夫原封不動地轉引至《大師與瑪格麗特》,用以表述魔鬼沃蘭德君臨莫斯科后的真實情形。魔鬼沃蘭德在莫斯科剛一現(xiàn)身,就讓大名鼎鼎的“莫文協(xié)”主席莫名其妙地送了命,并把雜耍劇院經理扔出了千里之外。緊接著,魔鬼沃蘭德在莫斯科舉行了兩場盛大的“演出”,將莫斯科變成了群魔亂舞的狂歡之所。最后,魔鬼一行將莫斯科攪得天翻地覆之后,在城市里燃起一團烈焰,騰空而逝,結束了他們的莫斯科之行!“惡”是魔鬼的本質。作為一種否定性力量的化身,魔鬼沃蘭德在言行舉止方面保持著惡魔貫有的作風。他說話時總是那樣的尖刻,對一切現(xiàn)存的規(guī)范和人性的缺點冷嘲熱諷、不屑一顧;行動時又總是雷厲風行,決不手軟,惡魔本性暴露無疑。但令人感興趣的是,沃蘭德惡魔般的言行非但不給人一種可憎的惡感,反而給人帶來的是一種令人愉悅的喜劇感覺。人們正是借助魔鬼嬉笑怒罵般的言詞和霸氣十足式的舉動,看到了貌似公允的現(xiàn)存規(guī)范的荒謬以及深藏于人性深處的丑陋。中譯本用《撒旦狂舞》為小說命名,主要是想表明魔鬼作為一種否定性力量的存在構成了小說的核心內容,而事實并不盡然。因為小說的原標題《大師與瑪格麗特》已經清楚地說明了大師與瑪格麗特之間的凄美哀婉的浪漫愛情故事在小說中的重要位置,而且在大師與瑪格麗特的這段愛情中,魔鬼非但不是以一種否定性力量呈現(xiàn)于世人,而恰恰是以一種肯定性力量出現(xiàn)的。大師不知姓甚名誰,獨居斗室創(chuàng)作一本有關耶穌與彼拉多的小說?,敻覃愄貏t是一位美麗孤寂的少婦。她與大師的邂逅是命中注定的,而維系他們之間的感情紐帶就是那篇關于耶穌與彼拉多的長篇小說。他們倆把全身心都沉浸在這部小說中。在小說脫稿后,他們滿懷著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憧憬,走出他們與世隔絕的斗室,準備開始另一種嶄新的生活。然而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們手捧小說進入生活之時,竟是他們此生結束之日。先是大師的小說被編輯部輕慢地拒絕,繼而報紙上又出現(xiàn)大量惡毒地攻擊、誹謗他的文章。恐懼籠罩著大師,大師開始變得心神不寧,懼怕起黑夜來。每當瑪格麗特晚上離開后,可怕的夢魘就開始折磨大師,即便是他把小說的...[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