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轉變觀念,世界隨之改觀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套自己固有的看待世界的模式。它像指紋一樣,不會與另外任何一個人有絕對意義上的重復。 你就是你,你的表達方式、你的行為、你的好惡等等的總和形成了一種外在的,叫做性格的東西,你以它去同外面的世界交流。 然而,它往往與現(xiàn)實發(fā)生抵觸。 抵觸的結果是,你被現(xiàn)實打得頭破血流,一敗涂地。 怨天尤人是無濟于事的,因為你無法改變強大而不可抗拒的現(xiàn)實世界。那么,剩下的只有一條路:改變你對世界的看法。 這不是自欺欺人,不是退讓認輸,也不是阿Q式的精神勝利。古今中外有無數(shù)鐵的例證,說明了這一點:只有當你心中的世界模式發(fā)生了改變時,現(xiàn)實的世界才會隨之改觀,使你適應并與之達到合諧。只有轉變你的觀念,你才會重新堅強的站起來,勇敢地面對世界與人生。 否則,你就永遠被強大的現(xiàn)實壓倒在地,永遠不得翻身。 司馬遷遭受殘酷的宮刑之后,萬念俱灰,一心想死,因為對于他來說,人格尊嚴,仕途與人生統(tǒng)統(tǒng)喪失了意義,只有死才是最好的解脫,同時也可以借一死向漢武帝示威。但是,面對現(xiàn)實,他逐漸清醒了過來:對于一個龐大的漢朝而言,死一個司馬遷就像死一只螞蟻一樣微不足道。這樣的死,輕于鴻毛。而如果他能寫出一部流傳千古的《史記》,讓后人永遠記得他,感激他對歷史的貢獻,豈不是真正的人生價值所在嗎? 改變了對世界的看法,他所面對的殘酷現(xiàn)實也隨之發(fā)生了改變——無論對帝王的怨恨或是對人生的絕望,一切的一切均被《史記》所取代、所融化了。悠悠萬事,唯此為大。 司馬遷是聰明的。他采用了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借助于改變自己的觀念來改變世界——不做強權政治的犧牲品,以堅強的信念和遠大的志向同現(xiàn)實抗爭,最終達到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目的。 這就是觀念的力量。在這個世界上,造成自己的心理障礙的,影響一個人的幸福觀念的,有時候,并不是因為物質上的貧乏和豐裕,也不是一個人處境的不同,而是取決于一個人心境的改變。如果你的心靈浸泡在創(chuàng)傷和遺憾里,痛苦就會占據(jù)你的整個心靈。 同樣是從鐵窗中望出去,有的人看到的是泥潭,但有的人看到的卻是滿天星斗。世界就是你心目中的樣子,你是積極的,世界就是積極的。反之亦然。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定會對你有所啟示: 一個小男孩在山崖的鷹巢里撿到兩只鷹蛋。他很高興,回到家里將鷹蛋放在雞蛋中,讓一只母雞來孵化。這樣,孵出來的雞群里就有了兩只小鷹。小鷹和小雞一起長大,因而不知道自己除了小雞還會是什么。 有一只鷹因為翅膀漸漸長大,偶爾扇動起來便有一種振翅欲飛的感覺,這讓它感到驕傲,有一種“不同于雞類”的優(yōu)越感。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最后,它認為自己不應該是一只雞。 一天,它看到有只老鷹在高空中翱翔,羨慕之際它感到自己的雙翅有一股奇特的力量。這時,它已毫不懷疑自己可以飛到天上去了。 “我決不甘心做只小雞。我是鷹,我要飛上青天!” 盡管從未飛過,但是飛翔的天性和強烈的欲望使它產生一種巨大的力量。它終于振翅飛離了地面,沖到了一座山峰,之后飛向了更高的天空中。 從此它便永遠離開了那臟兮兮的雞窩,飛翔在廣闊的藍天中。 而另一只鷹卻一直呆在雞窩中,雖然它的翅膀也具備了飛翔起來的力量,但它安分守己滿足于做一只雞,從來沒有想過要一飛沖天。 “我是只雞。我只配生長在雞窩和圍欄中啄食。藍天太高了,飛起來會摔死的!” 久而久之,它完全蛻化了,它有了日益笨拙的身體,翅膀也一點點失去了那種搏擊藍天的力量。它變成了一只怪模怪樣的雞。 兩只鷹面對同樣的世界,卻由于觀念的不同,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由此可見,轉變觀念,并不等于退讓,更不是認輸,而是你改變世界的精神準備。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