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同性戀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我們之所以把它稱為“亞文化”,就是說它有著獨特的、游離于主流文化之外的特征。同性戀者作為一個亞文化群體,具有獨特的行為規(guī)范和方式。無論是同性戀者還是一般公眾,都非常關心同性戀的發(fā)生率,因為這是有關同性戀存在狀況及其重要性的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在一個社會群體中,有10%的同性戀者和只有1%的同性戀者,其重要性就會完全不同。對這一事實,同性戀群體尤其敏感。一個典型事例是:1994年全美隨機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同性戀者在美國的比率只占總人口的2.7%,當即引起了同性戀社群的質疑和抗議,認為研究結果不可信;雖然該項研究結果還表明,在大城市,同性戀的比率高達10%。有這樣的規(guī)律,同性戀比較喜歡都市的生活方式,他們一般遠離鄉(xiāng)村和小城鎮(zhèn),喜歡到大城市,所以在香港、倫敦、紐約等大都市,一般認為同性戀者可以在人口中占10%。早在概率統(tǒng)計在社會學研究中得到廣泛運用之前,就有許多社會學家和性學家對同性戀行為在人群中的發(fā)生率以及同性戀者在人口中所占比率作過多種估計。不同的估計從1%到5%不等,也有很多項調查發(fā)現(xiàn),同性戀者占全部人口的10%,在英國人口中,有約10%的人自己承認是同性戀,同性戀者在人口中所占的實際比率可能比這個數(shù)字高。包括一些在行為上是雙性戀的人在內。美國成立了“10%協(xié)會”(TenPercentSociety),在香港我也聽說過“十分之一會”,意指總人口中的十分之一是以同性戀傾向為主的。學界目前對同性戀者在人口中所占比率的一致看法是:十分之一也許比實際數(shù)字高了一些,但并不是高得太多。近幾年來,中國國內也有一些調查,比如中國人民大學的潘綏銘教授,他的調查表明,大學男生中有過同性性行為的男性占16.6%(聽眾驚呼),這是很有意思的事,終身是同性戀的比率比較低,但有過同性性行為的要高很多。在美國性學家金西的報告中,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白人中,有過同性性行為的比率占37%,所以這個16.6%的比率還不算太高。潘綏銘教授同時發(fā)現(xiàn),僅有同性戀心理傾向的比率占8.4%,行為和傾向兩者都有的比率占4.2%。另外,上海大學的劉達臨教授也有過類似的調查,他的結果是,大學男生中有過同性性行為的比率占7.0%至8.3%。他們都是在大學男生中做的調查,屬于針對特殊人群,其發(fā)生率還不能說是代表全國。美國著名的性學家金西做了2萬例的性調查,規(guī)模宏大,方法較為可靠,是權威性較高的數(shù)據。他在1948年出版了《人類男性性行為》,在1953年出版《人類女性性行為》。這兩本書的出版,使得美國整個的風氣為之一變。金西調查對僅僅有過同性性行為的人和絕對的同性戀者作了明確的區(qū)分,并提供了這兩種人在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可靠數(shù)據。他指出:青春期開始之后的白人男性中,有37%的人至少有過一次同性戀行為;有4%的人終身只有同性性行為(絕對同性戀行為者)。此外,少年組的60%和青年男子組的48%,在少年期曾參與過同性戀活動。在去除金西樣本中教育程度偏低及有過入獄經歷的個案偏多等偏差因素之后,估計全部人口中大約3%到4%的成年男子是純粹的同性戀者。這或許是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能夠得到的最佳估計。有社會學調查表明,不論是對同性戀相對寬容的北歐社會,還是對同性戀相對苛刻的社會,如天主教國家,各個社會和各類文化中同性戀者所占比例均十分接近并保持穩(wěn)定,可以推測,在中國同性戀者也當占到成年人口的3%至4%,如果按照13億人口計算,也就是說有3900萬到5200萬的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