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四世紀末至六世紀中,活動于我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qū)的民族,繼匈奴、鮮卑之后,主要就是敕勒和柔然。這兩個古代民族,不僅對我國北方和中亞發(fā)生過較大的影響,而且也是歷史上形成的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他們的歷史也是我國歷史的一個部分。因此,研究他們的歷史,就成為我國史學工作者義不容辟的任務??墒?,關于這兩個古代民族,除了我國歷史文獻有一些簡約的記載外,其它各種資料(包括文物考古、外國資料)也是寥寥無幾。這給研究他們歷史的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截至目前,國內對他們的研究,還十分薄弱,甚至遠遠落后于對匈奴、鮮卑、突厥等古代民族的研究。這種情況不應長期繼續(xù)下去。敕勒和柔然主要活動在四世紀末至六世紀中,這正是中國歷史上處于十六國、南北朝分裂割據(jù)的時期。在南方,先后有東晉、宋、齊、梁、陳等政權;在北方,先后有十六國、北魏、東、西魏、北齊、北周等政權。其中北方各政權,大都是由鮮卑、匈奴、羯胡、氐、羌等兄弟民族建立的。我們所要討論的敕勒和柔然,在這一時期內,也建立過自己的政權。三八八年,早已入居黃河流域的敕勒(丁零)翟遼,曾在今河南滑縣建立“魏”政權,史稱“翟魏”,存在約四年,于三九二年為后燕所滅。四八七年,在漠北受柔然統(tǒng)治的敕勒(高車)副伏羅部阿伏至羅等,脫離柔然,西遷至今新疆北部阿爾泰山一帶,建立了一個“高車國。(或稱“阿至羅國”、“阿伏至羅國”),一共存在了五十四年,后被柔然所滅。柔然自四〇二年擺脫北魏的統(tǒng)治后,在漠北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政權。其最盛時,北達貝加爾湖,西至新疆北部,東到朝鮮之西,南隔戈壁與當時北魏相接。柔然政權存在時間最長,約一個半世紀之久。最后,為其奴役的突厥部所滅,敕勒與柔然所建政權的性質,完全同這一時期國內其它割據(jù)政權的性質一樣,都是我國歷史上暫時處于分裂時期的產物。自秦以來,我國就逐漸形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統(tǒng)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在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短時期出現(xiàn)分裂,形成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地方政權或割據(jù)政權,是常有的現(xiàn)象。敕勒所建的“翟魏”、“高車國”及柔然在漠北所建的政權,都是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暫時分裂時形成的割據(jù)政權。它們不僅在政治上與內地政權有一定的臣屬關系,而且在經濟和文化等方面都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這種情況的產生,是自秦、漢以來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最后,隨著這種情況的發(fā)展,又必然導致隋、唐時期大一統(tǒng)的出現(xiàn)。因此,研究敕勒、柔然與內地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就有了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也就是本書試圖探討的主要問題之一。我國古代民族的族源、遷徙和各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是研究民族歷史十分重要的問題。敕勒和柔然都是我國歷史上古老的民族。在歷史文獻中,可以把他們的族源和早期話動,追溯到公元前五-前四世紀。以后的七、八百年時間,我們都可以從文獻上找到他們活動的蹤跡。到四世紀末至六世紀中,他們更是活躍在黃河以北,包括蒙古草原的廣大地區(qū),與漢、鮮卑、匈奴以及西域各族人民發(fā)生了密切的關系。有數(shù)十萬在漠北的敕勒和柔然人,因各族統(tǒng)治者之間的相互戰(zhàn)爭或其它原因,遷徙到了漠南或內地。在北方各政權統(tǒng)治者的壓迫、剝削下,他們曾不斷地掀起了反抗壓迫的斗爭,在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同時,他們當中有很大一部分與內地的漢族或漢化了的鮮卑族錯居雜處,最后,均融合到漢族之中。敕勒和柔然及其所建的政權,還對我國西北及中亞等地發(fā)生過較大的影響。漠北的敕勒曾在五世紀八十年代遷徙到今新疆北部,建立了政權,一度控制了高昌、焉耆、鄯善等地,引起當?shù)厝嗣竦倪w徙。這可算是屬突厥語族的民族(敕勒)進入我國西北地區(qū)較早的一次。而大批入居漠南和內地的敕勒人,不僅積極參與了當時北方歷次政治斗爭,而且同其它民族一起,建設了漠南地區(qū),使我國漠南之地畜牧經濟獲得了迅速的發(fā)展。至于柔然,由于他建立的政權時間長,實力雄厚,因而對我國北方以及中亞的影響更為巨大。柔然政權繼承了漠北地區(qū)自匈奴、鮮卑以來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傳統(tǒng),并吸取了中原地區(qū)先進的文化,把我國漠北地區(qū)歷史發(fā)展向前推進了一步。柔然的一些政治制度,為以后崛起于我國西北及中亞的突噘所繼承。蒙古草原佛教文化的傳播,可以說首先是從柔然時代開始的。柔然對原居住于我國西北及中亞的嚈噠(滑國)、烏孫、大月氏等的進攻和壓迫,迫使他們南移或西遷,影響所及,直達中亞,波及東歐。此外,作者根據(jù)現(xiàn)有的資料,對敕勒、柔然的政治、經濟、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提出了一些粗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