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文化文化評述彝族法律文化研究

彝族法律文化研究

彝族法律文化研究

定 價:¥35.00

作 者: 張曉輝
出版社: 民族
叢編項: 彝族文化研究叢書
標 簽: 國內法

ISBN: 9787105074099 出版時間: 2005-12-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16開 頁數: 347 字數:  

內容簡介

  民族法是最古老的法源之一。19世紀英美學者創(chuàng)立了法人類、法民族學,百年后中國學者開始研究少數民族習慣法學。全書對彝族法律文化歷史和現實作跨區(qū)域,按族別的分類研究和整理,在歷史線索上遵叢了1993年出版的《中國彝族歷史綱要》的脈絡,在古代彝族先民的法律文化上起源上順著艾哺、尼能、篤幕時代進行描述,其中夜郎法是據彝文古籍翻譯過來的?!兑妥宸晌幕芯俊肥俏覈谝徊恳詥蝹€民族的法律變遷為研究對象的少數民族法制史。全書以時間為順序,以史料研究為主,輔以田野調查,史論結合,展示了不同時代的彝族法律文化特點。其中彝族的“德古”、“家支”等習慣法頗具特色。本書共有12章,時間跨度從遠古時期彝族法律的起源開始,一直延續(xù)到改革開放從來的彝族法律文化,是一本具有一定意義與價值的少數民族法制史。

作者簡介

暫缺《彝族法律文化研究》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章 彝族法律的起源——先秦以前彝族法律文化概述
第一節(jié) 彝族原創(chuàng)文化中的法律文化觀
一、世界的原初是混沌觀
二、人類與自然物同源觀
三、混沌分離成清濁二氣導致世間皆存正反觀
四、秩序是自然與人類存在的前提觀
五、盟誓:規(guī)范產生的重要方式觀
六、所有制產生于“定名分,止紛爭”需要觀
七、社會分層是社會存在的本質觀
八、等級內純潔是自然的本質觀
第二節(jié) 彝族傳說時代的社會變遷和社會分層
一、彝族傳說時代的社會變遷
二、彝族傳說時代的社會分層
第三節(jié) 彝族先民部落群體概況
一、古老的部落
二、古滇王國
三、“西南夷”諸部彝族先民
第四節(jié) 小結
第二章 早期的彝族法律文化
第一節(jié) 中原統(tǒng)治者對彝族地區(qū)的經營
一、秦朝對彝族地區(qū)的經營
二、兩漢對彝族地區(qū)的經營
三、諸葛亮南征
四、晉對南中的經營
第二節(jié) 南中彝族地區(qū)的法制狀況
一、彝族先民爨氏雄霸南中四百年
二、南中彝族地區(qū)的法制狀況
第三節(jié) 滇國時期的法
一、滇國法制的社會背景
二、滇國法制狀況
第四節(jié) 夜郎地區(qū)法制狀況
第五節(jié) 小結
第三章 南詔時期的彝族法律文化
第一節(jié) 南詔時期彝族地區(qū)的社會、經濟、文化特征
第二節(jié) 南詔國的法律體系
一、盟約和條約
二、唐律
三、南詔法律
第三節(jié) 南詔國的官制和等級制度
一、官制
二、等級制度
第四節(jié) 南詔國的土地制度
第五節(jié) 南詔國的軍法和刑、民法規(guī)
一、軍法
二、刑法
三、民法
第六節(jié) 小結
第四章 大理國時期的彝族法律文化
第一節(jié) 大理國時期彝族地區(qū)社會、經濟和文化特征
一、大理國北部及周邊地區(qū)的彝族
二、大理國東部及周邊地區(qū)的彝族
三、楚雄及以西地區(qū)的彝族
第二節(jié) 大理國法律制度
一、行政法律
二、刑事法律
三、經濟法律
第三節(jié) 大理國時期的彝族習慣法
一、社會組織方面的習慣法
二、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法
三、刑事習慣法
第四節(jié) 小結
一、法律關系十分復雜
二、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導致法律文化的不平衡性
三、大理國時期彝族地區(qū)社會控制方式多樣
第五章 元代的彝族法律文化
第一節(jié) 元代彝族地區(qū)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特征
一、政治上實現了羈縻制度向土官土司制度的轉變
二、封建經濟得到發(fā)展,但不平衡程度加劇
三、民族通稱出現,彝族文化發(fā)展走向新階段
第二節(jié) 元代彝族地區(qū)的政權組織
一、元中央王朝在彝族地區(qū)的政權組織建設
二、彝族內部社會結構的變遷
第三節(jié) 元代的彝族習慣法
一、婚姻家庭繼承方面的習慣法
二、交易、借貸方面的習慣法
三、刑事方面的習慣法
四、宗教方面的情況
五、其他方面的習慣法
六、元法律對彝族習慣法的影響
第四節(jié) 小結
一、法制統(tǒng)一趨勢下的法律多元
二、彝族習慣法發(fā)展的不平衡性
三、彝族習慣法發(fā)展的不對稱性
第六章 明代的彝族法律文化
第一節(jié) 明代彝族地區(qū)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
第二節(jié) 明代彝族地區(qū)的社會結構
一、彝族社會的外部結構
二、彝族社會的內部結構
第三節(jié) 明代彝族社會的習慣法
一、民事習慣法
二、刑事法律文化
三、糾紛解決機制
第四節(jié) 小結
一、明代彝族法律文化的特點
二、明代彝族法律文化的變遷
第七章 清代彝族法律文化
第一節(jié) 清朝彝族社會政治制度的變遷
一、清王朝在彝族地區(qū)的制度建設
二、彝族社會固有制度的變化
第二節(jié) 清朝彝族的法律淵源
一、清朝民族法制原則
二、清朝彝族法律淵源
第三節(jié) 清朝彝族刑事法律制度
一、國家法取得優(yōu)勢——改土歸流和一些土司
統(tǒng)治下彝族地區(qū)
二、彝族習慣法占優(yōu)勢地位——大小涼山及中句地區(qū)
三、彝族的刑事案件類型
四、刑事處罰
第四節(jié) 清朝彝族民事法律制度一
一、物權
二、債權
三、婚姻、家庭及繼承
第五節(jié) 清朝彝族糾紛解決制度
一、國家對彝族的訴訟管轄
二、彝族固有糾紛解決機制
第六節(jié) 小結
第八章 民國時期的彝族法律文化
第一節(jié) 民國時期彝族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狀況
一、民國時期各彝族地區(qū)政治、社會、文化發(fā)展狀況
二、中國共產黨革命運動對彝族地區(qū)的影響
三、國民黨政府在彝族地區(qū)的統(tǒng)治
第二節(jié) 民國時期的彝族法律文化
一、民國政府政治統(tǒng)治薄弱的彝族地區(qū)的社會組織制度
二、民國時期彝族地區(qū)的民事、刑事法律文化
三、民國時期彝族法律文化中的糾紛解決機制
第三節(jié) 民國時期彝族法律文化的社會作用
一、在彝族社會政治方面的作用
二、對彝族地區(qū)經濟方面的作用
三、在社會生活、文化方面所產生的作用
第四節(jié) 小結
一、各彝區(qū)法律文化從形式到價值上差異較大
二、在法律內容上,刑事和民事法律大量混合
三、多種思想影響下的多元法律文化
四、較之漢族法律文化,涼山彝族婦女地位較高
第九章 彝族傳統(tǒng)法律文化在現代社會的變遷
第一節(jié) 彝族地區(qū)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
一、彝族地區(qū)的政治狀況
二、彝族地區(qū)的經濟狀況
三、彝族地區(qū)的文化狀況
第二節(jié) 政治制度的變遷
一、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初步實踐
二、家支的變遷
第三節(jié) 土地制度的變遷
第四節(jié) 刑事制度的變遷
第五節(jié) 民事制度的變遷
一、婚姻制度的變遷
二、家庭制度的變遷
第六節(jié) 小結
第十章 改革開放以來的彝族法律文化
第一節(jié) 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貫徹實施
一、彝區(qū)成功實踐民族區(qū)域自治
二、推進自治地方民族法制建設
第二節(jié) 彝區(qū)村民自治的探索發(fā)展歷程
一、村民自治在楚雄、紅河的推行
二、總結經驗,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第三節(jié) 民間法的歷史傳承和現代作用
一、言行禁忌
二、倫理道德
三、習慣與習慣法
四、家訓族規(guī)
五、村規(guī)民約
第四節(jié) 國家法與習慣法的沖突與調適
一、國家法與彝族習慣法的沖突
二、國家法與彝族習慣法的調適
第五節(jié) 小結
第十一章 彝族法律文化專題研究
第一節(jié) 彝族法律分類研究
一、彝族對社會的基本分類
二、彝族法律體系中的分類體系
三、黑、白、花的法律分類在法律實踐中的運用
四、彝族對不同類型案件的處罰
五、彝族法律分類體系的評價
第二節(jié) 德古
一、“德古”釋義
二、德古的產生及德古需具備的條件
三、德古的特點
四、德古與彝族法律文化
五、德古的職能
第三節(jié) 家支制度
一、家支釋義
二、家支的構成
三、家支的特點
四、家支的職能
五、諾伙的家支組織
六、曲伙家支
七、家支組織與等級制度
第四節(jié) 小結
第十二章 結論:彝族法律文化的特點及其對現代法治秩序建構的啟示
第一節(jié) 彝族法律文化的特點
一、彝族法文化的多元格局
二、多元一體性
三、作為一種地方性知識的彝族法律文化:
民族性與地域性
四、彝族法律文化的內在性
五、流變性
第二節(jié) 彝族法律文化研究對理解秩序、法律與法治的啟示
一、秩序如何實現?
二、法律作為一種生存之道
三、辯證地看待和理解沖突
四、法律文化的可變遷性與現代法治的可能
第三節(jié) 反思現代法治秩序的建構
一、中國法治建設的現實社會特點——城鄉(xiāng)分治的現實社會格局
二、實現法治秩序的策略——社會規(guī)范與國家法律的有機配合
三、人民調解制度的重大意義
四、姿態(tài)——同情的理解與現實主義的行動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