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千年古都,遼、金、元、明、清先后在此定都之后,北京就成為北方地區(qū),乃至全國的政治、文化和經濟貿易中心,匯聚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分布于京城各個商圈的餐館飯店食品店、絲綢布帛鞋帽店、茶莊藥鋪戲園子、書籍文房古玩店等行業(yè)的老字號的興衰沉浮,從一個側面體現(xiàn)了古都北京傳統(tǒng)商業(yè)文化的發(fā)展和演變,成為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商業(yè)字號的由來老字號,是經過時間的歷練,具有悠久的歷史,擁有獨特的產品,特殊的經營理念,優(yōu)質的服務,良好的品牌信譽,在社會上具有影響力的知名工商企業(yè)。商業(yè)字號是商業(yè)活動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現(xiàn)象,但字號并非起源于商業(yè)。字號作為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文獻資料記載,字號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xiàn)。它最早是對人的一種稱謂方式。人的稱謂,有名、字和號之別。名,是出生時由父母或其他長輩起的,是其一生中惟一的正式稱謂。因要登記在官府的戶籍簿上,所以也稱官名或大名。而字和號則是長大成人之后才有的稱謂。字號雖不屬于正式的稱謂,但在古代社會生活中,卻被普遍使用,并且成為一種文化習俗。字和號在冠名和使用上,都有區(qū)別。據《禮記·曲禮上》記載:“男子二十,冠而字?!奔粗袊糯凶佣畾q(虛歲)時,須舉行冠禮,以示成年。在行冠禮的儀式上,由受冠者的父親或其他長輩給他起一個稱號,即是字。古代的女子未嫁時叫“待字”閨閣,在十五歲(虛歲)許嫁時,則行笄禮,也是一種成年禮。屆時也要起字。所以在中國古代,有字又作為成年的一種標志。字和名在意義上往往相互關聯(lián),如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同義;岳飛,字鵬舉,“飛”與“鵬舉”意相近。另外,還有家族中的“字輩名”,用第一個字來確定輩分,如孔家、孟家等千年家族即是如此。號,又稱別號,是名和字以外的別名,是古人給自己起的稱號,一般都是尊稱、美稱。號不僅是一種稱謂,也往往寄托著自己特定的志向、意向、情感、修養(yǎng)和追求,抑或是寓含有某種情趣。與字相比,號更富于情感、情趣、個性,多耐人尋味。陸游,自號放翁,就寓含不拘禮法之意。辛棄疾,自號稼軒,意為人的一生當勤奮耕耘。秋瑾,號鑒湖女俠,以顯女杰豪氣。所以,呼人之號比呼其字更示尊重與客氣。此外還有一類“諢號”、“綽號”或“外號”,如《水滸》中的一百零八個好漢中的“豹子頭”、“智多星”等,又含有親呢、詼諧或玩笑的意味。字號包含著傳承、期待、祝福等特定寓意,既雅致又時尚。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為各階層人士普遍接受和使用,成為一個人除了官名以外經常使用的稱謂。在以后的歷史中,字號的使用范圍不斷拓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將字號這種形式運用于商業(yè)活動之中。隨著商品經濟的出現(xiàn),在商品競爭中,經營者極需一種記得住,叫得響,又能顯示商家和產品個性特征的標識、招牌,以拓展市場。這種包含著傳承、祈福、明志等特定寓意和推廣宣傳功能的字號,也就從對人的稱謂,逐步拓展到了商業(yè)活動之中,成為商家不可或缺的名號、品牌,出現(xiàn)在各式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