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還好在這個時期,上海電影人開始嘗試譯制片的配音工作。舒繡文受邀參與,和大伙摸索著,為配音表演往前趟出了一條路。用心揣摩角色,細致分析原片演員的表演,舒繡文發(fā)揮出深厚的功力,將配音完成得豐滿、傳神,富有激情。她為上海的譯制片立下了汗馬功勞,她寫的一篇文章迄今為止還是譯制片創(chuàng)作藝術領域很有分量的文章。雖然沒上過幾年學,但舒繡文喜歡寫文章,常常認真總結表演心得,撰寫隨筆。因為苦悶于缺少演出電影的機會,她曾發(fā)表一篇名為《請為電影女演員多想想》的文章,呼吁多多啟用像自己一樣,從過去的年代走進新社會的女演員。但是,這樣的呼吁并沒有奏效,一個個電影角色打她身邊經過,甚至從她手中溜走。伴隨著時代與命運的演進,舒繡文磕磕絆絆一路走來,支撐著她生命力的支柱:親人、事業(yè)與愛情,在這時候,都漸漸動搖了。1957年,四十二歲的舒繡文離開了上海,終于無奈地揮別了銀幕,了結了婚姻。在周恩來夫婦等老朋友的安排之下,她進入了北京人藝。那時候的北京人藝,是個朝氣蓬勃的大集體,在很多人的眼里,舒繡文是位前輩,是個大姐。舒繡文收起了性格中的潑辣、爭強,以隱忍、沉靜投入到新的人生角色中去,很快融入了人藝大家庭,也融入了許多人珍貴的回憶里。舒繡文那個時候的工資比較高,享受物質上的照顧,有點黃豆、雞蛋之類的供應。她總是把這些東西送給更需要的人,送給生病的人。曾飽嘗生活艱辛,早早承擔起家庭的重責,并沒有讓她變得自私,而是生出一副俠膽義腸,時常幫人所需,不圖回報,這是舒繡文始終保有的品格。在兒子舒兆元的記憶里,首都劇場充滿了歡聲笑語,確實有那么幾年,舒繡文在這里也享受到了陽光燦爛的日子。她愛舞臺,舞臺也愛她。仿佛有一種魔力賦予在舒繡文身上,當劇院的鐘聲敲響,她就不再是自己,她是虎妞,她是愫芳,她是柯麗婭。在舞臺上,她是人們心目那個敢愛敢恨、嬉笑怒罵的女人。各種劇種的《駱駝祥子》中,舒繡文演的虎妞是最好的,可惜她的“虎妞”沒有影像資料留下來。然而,與臺上的激情澎湃、鮮花掌聲相對應,是幕后的寂寞和煎熬。有話沒處講的那樣的年代,演戲回來以后,平常就保姆陪著她,那么多年就這么過的。常年動蕩的生活,使舒繡文的心臟不時出現(xiàn)問題,現(xiàn)在更越發(fā)嚴重起來。60年代,她的很多時間在與病痛拔河。好在她樂觀積極地面對治療,也充分得到周圍人們的關心照顧,對事業(yè)的前途她還抱有許多展望。把演戲當作命根子,舒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