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文物考古十七至十八世紀歐洲的中國風設計

十七至十八世紀歐洲的中國風設計

十七至十八世紀歐洲的中國風設計

定 價:¥28.00

作 者: 袁宣萍
出版社: 文物
叢編項: 考古新視野叢書
標 簽: 美術理論

ISBN: 9787501018970 出版時間: 2006-05-01 包裝: 平裝
開本: 32開 頁數(shù): 308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16世紀歐洲至東方的航線開辟以來,“中國貿(mào)易”興起,中國的瓷器、家具、絲綢等藝術品大量輸入歐洲,在歐洲掀起了一場波及諸多領域的中國熱。17世紀中期,由于中國明清易代的動亂,對外貿(mào)易一度停滯。以此為契機,歐洲的中國風設計興起,并最早在陶瓷和家具中體現(xiàn)出來。歐洲中國風設計的依據(jù),一是以中國為主的東方外銷藝術品,二是17—18世紀中國游記等著作中的插圖。歐洲還對中國瓷器和漆器的制作工藝進行研究,成功地創(chuàng)制出自成體系的制漆與制瓷技術。在不同的國家,中國風設計的流行與表現(xiàn)形式有所差異。它興起于荷蘭,卻在法國得到最充分的表現(xiàn)。此外,德國、英國、意大利、北歐、俄羅斯、波蘭等國家,也不同程度地流行過中國風。從17世紀后期到18世紀,中國風設計分別體現(xiàn)出巴洛克與洛可可藝術的特點,特別是與洛可可藝術水乳交融,華托、布歇、胡特、畢芒的作品是其中的代表作。18世紀晚期,新古典主義興起,中國風設計退出流行。在藝術風格上,中國風設計具有鮮明的特色。它主要表現(xiàn)在裝飾藝術領域,以中國人物或中國動植物、風景為題材;在色彩配置、構(gòu)圖形式上,也部分地借鑒了東方藝術的特色。此外,它對園林設計也產(chǎn)生過不小的影響。中國風設計雖然血統(tǒng)混雜,不中不西,卻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已經(jīng)成為歐洲近代藝術遺產(chǎn)的一部分。它見證了17—18世紀中國文化在歐洲的傳播,對今天的藝術設計也不無啟迪。

作者簡介

  袁宣萍,1963年5月生,1987年浙江絲綢工學院研究生畢業(yè),獲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中國絲綢史。目前在浙江工業(yè)大學藝術學院從事藝術設計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2002年9月起,在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攻讀藝術設計學博士學位,2005年11月通過博士學位論文答辯。12月獲得博士學位。此為提交的博士學位論文。

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東西方相遇
第一節(jié) 記憶中的神秘國度
第二節(jié) 對華貿(mào)易的黃金時代
第三節(jié) 踏上神奇的國土
第二章 吸收華風的再創(chuàng)造
第一節(jié) 從收藏到中國風設計
第二節(jié) 模仿東方外銷藝術品
第三節(jié) 借鑒東方游記中的圖像
第四節(jié) 技術解讀——漆與瓷的再發(fā)明
第三章 匯入時代的主流
第一節(jié) 神秘輝煌的巴洛克中國風
第二節(jié) 輕靈逸樂的洛可可中國風
第三節(jié) 理性與浪漫并存的晚期中國風
第四章 多樣化的集合體
第一節(jié) 法國中國風設計的特征
第二節(jié) 德國中國風設計的特征
第三節(jié) 英國中國風設計的特征
第四節(jié) 其他國家的中國風設計
第五章 中西合璧的吸引力
第一節(jié) 中國風設計的題材特點
第二節(jié) 中國風設計的形式特點
第六章 中國風設計的衰落及其評價
第一節(jié) 中國風設計的衰落及其原因
第二節(jié) 對中國藝術設計的再認識
第三節(jié) 融入傳統(tǒng)的中國風設計
第四節(jié) 對中國風設計的評價
結(jié)語
附錄一:17—18世紀中國風設計在歐洲的遺存與收藏
附錄二:圖片索引
參考文獻
致謝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