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緒論
第一章 陰陽五行學說
第一節(jié) 陰陽學說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陰陽
(二)如何區(qū)分陰陽
(三)陰陽的普遍性、相對性、可分性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一)陰陽的對立
(二)陰陽的相互依存
(三)陰陽的消長
(四)陰陽的轉化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
(一)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二)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
(三)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四)用于疾病的診斷
(五)用于疾病的治療
(六)指導養(yǎng)生防病
第一節(jié) 五行學說
一、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一)對事物屬性進行分類
(二)五行的相生、相克
(三)五行的相乘、相侮
三、五行學說在祖國醫(yī)學中的應用
(一)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關系
(二)說明臟腑間的病理變化
(三)用于診斷和治療
結語
第二章 臟腑學說
第一節(jié) 臟腑學說及其特點
一、臟腑學說的基本概念
二、臟腑學說的內容
三、臟腑學說的形成及特點
第二節(jié) 臟腑
一、五臟
(一)心
附:心包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腎
附:命門
二、六腑
(一)膽
(二)胃
(三)小腸
(四)大腸
(五)膀胱
(六)三焦
附一:腦
附二:女子胞
三、臟腑之間的關系
(一)臟與臟
(二)臟與腑
(三)腑與腑
第三節(jié) 氣、血、津液
一、氣
(一)氣的含義
(二)氣的分類和生成
(三)氣的功能
(四)氣的運行
二、血
(一)血的生成
(二)血的功能
(三)血的運行
三、津液
(一)津液的生成和輸布
(二)津液的功能
(三)津液的分類
四、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關系
(一)氣與血的關系
(二)氣與津液的關系
(三)津液與血的關系
第三章 經絡
第一節(jié) 經絡的概念和組成
一、經絡的概念
二、經絡的組成
(一)經脈
(二)絡脈
(三)十二經別
(四)十二經筋
(五)十二皮部
第二節(jié) 十二經脈
一、名稱分類
(一)陰經陽經的確立
(二)手經足經的確立
二、循行部位及其主要病證
(一)手太陰肺經
(二)手陽明大腸經
(三)足陽明胃經
(四)足太陰脾經
(五)手少陰心經
(六)手太陽小腸經
(七)足太陽膀胱經
(八)足少陰腎經
(九)手厥陰心包經
(十)手少陽三焦經
(十一)足少陽膽經
(十二)足厥陰肝經
三、走向、交接、分布、表里關系及流注次序
(一)走向和交接規(guī)律
(二)分布與表里關系
(三)流注次序
第三節(jié) 奇經八脈
一、奇經八脈的含義、特點及其生理功能
(一)奇經八脈的含義和生理特點
(二)奇經八脈的生理功能
二、奇經八脈的循行部位及主要病癥
(一)督脈
(二)任脈
(三)沖脈
(四)帶脈
(五)陰蹺脈、陽蹺脈
(六)陰維脈、陽維脈
第四節(jié) 經絡的生理及其應用
一、經絡的生理
二、經絡的應用
(一)說明病理變化
(二)指導診斷和治療
第四章 病因、病機
第一節(jié) 發(fā)病
一、什么是“正氣”和“邪氣”
二、邪正在發(fā)病的地位和作用
三、影響正氣強弱的因素
(一)體質因素
(二)精神因素
(三)生活環(huán)境
(四)營養(yǎng)及鍛煉
第二節(jié) 病因
一、六淫
(一)風
(二)寒
(三)暑
(四)濕
(五)燥
(六)火(熱)
二、疫癘
三、七情
(一)七情與內臟的關系及致病特點
(二)常見的情志病變
四、飲食勞逸
(一)飲食
(二)勞逸太過
五、外傷和蟲獸所傷
六、痰飲、瘀血
(一)痰飲
(二)瘀血
第三節(jié) 病機
一、邪正斗爭
(一)邪正斗爭與虛實變化
(二)邪正斗爭與疾病轉歸
二、陰陽失調
(一)陰陽偏盛
(二)陰陽偏衰
三、升降失常
第五章 預防與治則
第一節(jié) 預防
一、未病先防
(一)調養(yǎng)精神,避免情志刺激
(二)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三)調節(jié)飲食,勞逸適度
(四)適應氣候變化,避免外邪侵襲
(五)藥物預防和人工免疫
二、既病防變
第二節(jié) 治則
一、治病求本
(一)標本緩急
(二)正治與反治
二、扶正祛邪
(一)扶正
(二)祛邪
三、臟腑補瀉
(一)虛則補其母
(二)實則瀉其子
(三)隔一隔二
四、調整陰陽
五、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
六、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一)因時制宜
(二)因地制宜
(三)因人制宜
七、調動兩個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