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寧夏清真小吃,必然要追溯回族淵源流長的歷史。據史籍記載,唐宋時期,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大食就沿“絲綢之路”頻繁東漸,其中部分“蕃客”、“胡商”定居寧夏經商,成為最早的回族先民。到了元代,又有大批中亞、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軍士、工匠、商人遷徒寧夏,為回回飲食文化的產生和空前繁榮奠定了基礎。明代中后期,漸成體系的回回飲食文化,還被作為劃定回族形成的標志之一,可見其歷史地位的顯要。還要強調的是,回族從其先民開始,就具有開放程度很高的特征,正是受中西交通便利和對外貿易興盛的影響,寧夏才成為東西文明的交匯點。因此,就中國地域文化而言,是古老的伊斯蘭文明哺育和造就了寧夏的清真飲食文化體系,并為今天漸入佳境的寧夏清真小吃注入了活力。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寧夏是黃河流域宣庶的魚米之鄉(xiāng),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和富饒的物產資源,為清真飲食文化的扎根生長,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塞上大地迥然不同的生態(tài)和地貌,更造就了寧夏小吃千姿百態(tài)的風骨,且不說永寧納家戶的油炸馓子系列,就是西海固山區(qū)的“面條像褲帶,干饃像鍋蓋,盆碗分不開,油潑辣子也當菜”的獨特韻味,其“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氣概,也與那“小橋流水人家”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境界。因此,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繼承和發(fā)揚民族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不斷吸收中國其他地區(qū)的烹飪文化,是當代寧夏清真小吃的顯著特點和今后之發(fā)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