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對俄國村社研究影響最大的當推德國學者哈克斯豪森,他于1847年至1852年先后發(fā)表了三卷本專著《俄國農村內部關系及國民生活特點之考察》,在世界上引起廣泛關注,西方學術界將他稱之為“俄國的哥倫布”,是他最先把19世紀俄國村社在國際學術界公之于世。20世紀70年代,日本的兩位學者安田和小島關于俄國村社研究的專著在國際史學講壇上產生很大影響。80年代,美國學者揚尼把俄國村社的演進歸納為“系統(tǒng)化,動產化和現(xiàn)代化”,其模式頗受史學界關注。另一美國學者阿特金森的專著《1905-1930俄國村社之終結》被俄國學者稱之為“參考價值不大,一些論點值得商榷,但對非專業(yè)讀者來說仍是一本好書”。英國學者沙寧也和俄國歷史學家米羅諾夫一樣把社會學方法引入俄國村社研究之中,其代表作《歷史學家與社會學》對俄國村社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應該指出的是,到目前為止,對俄國村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中世紀村社研究的范圍內,對1861年改革后的村社的研究仍處于滯后狀態(tài),對1905-1907俄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村社的研究至今仍是空白,對帝俄時期及蘇聯(lián)初期的村社的研究進展甚為緩慢。俄國村社研究的現(xiàn)狀是:歷史學家原地踏步,政論家生搬硬套,結論先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