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對社會學理論有著幾近狂熱的研究興趣。順著學習上的特殊機緣,長達五年時間,大量研讀韋伯(M.we。 ber)的各種著作,除了想盡辦法在海內外找尋所有韋伯著作和文章的英譯,還花時間修習德文,以便能夠查對原典真正的意思。這五年中,韋伯一直是我生活與學習的重心:大學主修經濟學,與韋伯有著專業(yè)上的接近;參與科際整合研討會,持續(xù)三年半每周研讀西洋社會經濟史,就為了能貼近韋伯對西方世界的分析;為了認識基督教義,到神學院修希臘文解經及新舊約神學;為了掌握韋伯新康德主義的精神,在哲學系(所)旁聽了四年課程;為了理解韋伯對法律社會學的討論,閱讀西洋法制史……那種著迷程度,現(xiàn)在想起來還真執(zhí)著呢!舉凡韋伯著作年代、思想脈絡、英譯錯誤之處,都深藏心中,成為波蘭尼(Michael Po. Ianyi)所言的“默會知識”。當年一心一意想要成為韋伯專家,投入的心力不可細數(shù),兩巨冊《經濟與社會》,隨著討論課實實在在地讀過一遍,有幾本韋伯著作,甚至閱讀超過五遍,沒有什么議題是不曾觸碰過的。 互聯(lián)網的普及帶給了人們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而對互聯(lián)網的社會學研究將構成網絡社會學;網絡社會學將不只是社會學的一個研究領域或一種研究取向,而是有可能成為社會學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研究取向,它有可能在21世紀重寫整個社會學研究的歷史和基礎。在本書中,作者具體闡述了網絡社會學的學科定位和研究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