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榮家發(fā)跡之時榮毅仁出生的1916年,正是榮氏企業(yè)興旺發(fā)達的年月。1916年前后,父親榮德生、伯父榮宗敬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列強無暇東顧之際,大展宏圖,辦起了一個又一個面粉廠、紡織廠,榮氏企業(yè)大大發(fā)跡了。人說榮毅仁生逢其時。榮毅仁的生曰是5月1日,即農歷丙辰三月廿九。“我出生在無錫榮巷老家,是‘鄉(xiāng)下人’?!?987年12月12日榮毅仁在他北京的寓所對來訪者談起他的身世時,不無幽默地這樣說。榮巷,在無錫西鄉(xiāng),惠山山麓,五里湖畔,北靠龍山,南臨太湖,河網密布,土地肥沃。榮巷分上榮巷、中榮巷、下榮巷。榮毅仁祖居在下榮巷。這里是典型的江南小鎮(zhèn)。環(huán)視周邊:青山碧水景色美,吳儂軟語處處聞,充滿著濃郁的江南情調。說起榮毅仁的祖籍,他父親榮德生在《樂農紀事續(xù)編》①寫過一段話:“吾族自始遷祖水濂公明初至錫,累徵不仕,務農守分,至庭芳公業(yè)商致富。至余兄弟,實由商轉入實業(yè),而逐漸擴充,事業(yè)幾滿天下。然宗未嘗忘農,故取別字日‘樂農’,不敢忘祖業(yè)也?!敝劣诿鞒跻郧皬氖裁吹胤桨嶂翢o錫,《樂農紀事續(xù)編》沒有細說。無錫市圖書館收藏的榮氏宗譜,是榮福齡和榮德生等續(xù)修的。宗譜詳細記載了榮氏宗族在歷代朝廷中所任官職和重要經歷,并配有各種畫像、服飾和插圖等。宗譜表明,榮氏祖籍是山東歷城而不是無錫。據(jù)說當時共印了200套,每套30本。水濂公名榮清,字逸泉,號水濂。是榮氏近祖第14世。榮清“好讀書,不求甚解。性廉潔,喜游覽,每獨行清曠閑雅之區(qū)?!雹偎圆辉缸龉?,明正統(tǒng)初年,他外出旅游,從湖北沿江東游,經金陵(南京)來到無錫,看到這里如詩如畫的風光,感嘆道:“余生平所慕,不圖于此得之?!彼爝x擇在惠山南麓長清里梁溪河一帶定居,這就是梁溪榮氏的發(fā)軔。水濂公的居室叫“水濂庵”,當時還有以水濂命名的“水濂街”“水濂橋”。榮清有3個兒子:繼先、承先、念先,居住地依次稱為“上榮”“中榮”“下榮”,這就是“榮巷”的由來。現(xiàn)今在榮巷西浜,仍豎有一塊1米多高、30多厘米寬的石碑,幾百年的風雨侵蝕,字跡已模糊不清。但如順著石刻筆跡,用粉筆描之,就能復現(xiàn)“天降山?!彼膫€大字,這是水濂公榮清的手筆。據(jù)說當時榮清立的石碑共有20多塊。立在西浜的這塊,現(xiàn)在有的居民還能告訴你這樣的傳說:當年西浜一帶時常失火,水濂公就書刻“天降山海”石碑用來鎮(zhèn)火,所以石碑又叫“鎮(zhèn)火石”。水濂公迷戀無錫是很自然的。無錫這顆太湖明珠,風光旖旎,是江南有名的魚米之鄉(xiāng)。早在公元前1044年西周初期,周太王長子泰伯,為把王位禪讓給小弟季歷及其子昌(即后來的周文王),就來到無錫梅里(今無錫東梅村)隱居,創(chuàng)立了句吳國。如今在東梅村鴻山還有泰伯墓等遺跡。春秋時期,吳越兩國在太湖一帶交戰(zhàn),越國戰(zhàn)敗。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后消滅了吳國。越滅吳后,越國大夫范蠡功成身退,隱居民間,泛舟于無錫五里湖上,故后來五里湖又名蠡湖。從秦漢到兩晉、南北朝,到宋、元、明、清,在無錫都留有許多古跡和珍貴文物。歷史上無錫曾有“布碼頭”之說。無錫又是我國有名的四大米市之一。無錫還有一段流傳已久的趣聞。在秦始皇時代,惠山東峰盛產鉛錫,因而得名“錫山”。到漢高祖在錫山設縣治時,因錫山不再產錫,就改名為“無錫縣”。公元9—23年,王莽執(zhí)政期間,錫山再次出錫,縣名又改為“有錫縣”。相傳在這個時候有個打柴人在山上挖到一塊石頭,上面刻著銘文:“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靖?!币鉃闊o錫產錫,天下將亂;錫山錫盡,天下安寧。到公元25年漢光武帝建立東漢王朝,錫山礦源再次枯竭,地名又由“有錫縣”改為“無錫縣”。到解放以后,有一陣子又傳出無錫有錫之說。人們戲謔地說:“為了討個天下安寧,寧肯信其‘無’,不愿信其‘有’,地名就不必再改來改去了。”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