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是中國南方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之一。人口約為1228698人(2003年)。主要聚居于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qū)--海南省的樂東、陵水、三亞、白沙、保亭、瓊中、昌江、東方和五指山等市、縣。少數散居在萬寧、儋州、瓊海、屯昌、定安和臨高等縣、市。黎族源出于古代百越中南越支。西漢時被稱為"駱越"。東漢時被稱為"里"、"蠻"。隋唐時期,"俚"開始出現于漢語史書中。到宋朝,常用"俚"來指稱海南島的黎族人,有時也用"僚"。宋代范成大寫的《廣西地方管理》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島(海南島)上有一黎母山;不同群體的土著民環(huán)山而居,自稱為俚。"至宋代,黎族的族名才固定下來,沿用至今。在漫長的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黎族人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早在宋代以前,黎族婦女就已經具有當時先進的紡織技術,她們織出的黎錦、黎單和黎帛,行銷大陸各地。黎族人還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廣泛流傳于民間的口頭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寓言、諺語、謎語和民歌民謠等。還有由勞動生活和宗教儀式發(fā)展而來的民間舞蹈和各種音質動聽的竹管樂器。黎族人過去沒有記載本民族語言的文字,長期以來,許多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沒能以立定形式宗教,系統(tǒng)地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