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十年,神州大地廣泛開展考古發(fā)掘,埋藏地下的古代玉雕接二連三地被發(fā)現(xiàn)。其中如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文化、凌家灘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的玉雕,商代婦好墓玉雕,西周時期的山西晉侯墓和河南三門峽虢國墓玉雕,東周時期的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和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玉雕以及西漢時期的徐州楚王墓和廣州南越王墓玉雕,都是數(shù)量極多,器類繁雜,而且雕工也多屬上乘。大量前所未知的新資料的出土,引起人們對古玉的極大興趣,從而出現(xiàn)追求古玉知識的熱潮,同時也有力地推動和深化古玉研究。中國玉文化遂由以往屈指可數(shù)的幾位學人鉆研的偏僻冷門學科,成為今日世人矚目的顯學。為了弘揚先民在玉文化方面的光輝成就,筆者曾先后在香港和臺北講授中國歷代玉雕。課余之暇,不時與受業(yè)諸君就古玉問題互相切磋:并利用暑期結伴前往大陸各文物大省參觀出土古玉,以加深認識。師生之間可說是亦師亦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受業(yè)諸君還熱心推廣古玉知識,致力于出土古玉圖籍的出版。而部分同學更在研習古玉數(shù)據的基礎上,將心得著為文章:或另辟蹊徑以實驗求證古玉疑難癥結并將結果公之于世。這些文字分別載于海峽兩岸的學術刊物或專著。他們雖然是古玉研究隊伍中的新丁,假以時日,也許會有進一步的貢獻。本期《玉文化論叢》罵創(chuàng)刊號,收錄筆者及同學諸君近年撰寫的有關中國古玉的論文(包括未發(fā)表的新作),用以表達我們對博大深奧、豐富多彩的中國玉文化的一些粗淺認識,俾就正于方家,兼收以文會友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