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原為18卷,其中9卷名為《素問》,另外9卷無書名,漢晉時被稱為《九卷》或《針經》,唐以后被稱為《靈樞》。該書非一人一時之作,是集眾人智慧而編寫的,主要部分形成于戰(zhàn)國時期。該書注重整體和諧的觀念,既強調人體本身是一個整體,又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密切關系,并運用陰陽五行學說解釋生理、病理現象,指導診斷與治療。書中強調了人體正常情況下的陰陽平衡,強調精神與社會因素對人體和疾病的影響及疾病的預防,反對迷信鬼神。該書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特別是秦漢以來的醫(yī)學成就,在中國醫(yī)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凡是歷代有所成就的醫(yī)家無不視其為珍寶,研之讀之,受其影響。該書部分內容曾被譯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對世界醫(yī)學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