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城市化進程中的建筑遺產保護
地域建筑保存與地方永續(xù)發(fā)展之策略——以臺灣金門傳統(tǒng)聚落為例
效用理論與建筑遺產評估
江南丘陵地帶遺址布局研究中的方法論介紹
第2部分 東亞建筑文化
權力變遷與村落結構的演化——以靜升村為例
數(shù)字化時代的方法成長——21世紀中國建筑史研究漫談
歷史園林尋真
中國的人文與自然
朝鮮前期景福宮外朝一廓的禮制運營與建筑形式的研究
探究行宮園林意象圖式的生成
20世紀初期的臺灣寺廟
“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中國營造學社建筑歷史文獻學貢獻芻議
漢代陶樓明器
從家屋到文化館——公共文化空間的文化生產過程
中國先秦的園林建筑藝術
歸復祖制、承前啟后的定陵
佛陀伽耶與金剛寶座
論中國環(huán)境·建筑·文化——《巴史別觀》結語
“柳浪聞鶯”的語言闡釋——關于漢語與園林意象的問卷調查分析
第3部分 大木體系與工藝
從馬王堆3號和]號墓看西漢初期墓葬設計的用尺問題
對高麗時代鳳停寺極樂殿及浮石寺無量壽殿之建筑樣式的考察——與中國唐代、五代建筑比較
臺灣板椽屋面與出檐木構架做法
中國古代大木結構建筑演化過程中的幾個重要問題的再思考
部分與整體——中國古代建筑模數(shù)制發(fā)展的兩大階段
第4部分 城市史研究
隋唐至元代宮殿朝區(qū)鐘、鼓樓的演變
明清大運河沿線的集散市鎮(zhèn)——清江浦
“五畝之宅”與“十家之坊”及古代園宅、里坊制度探
清代臺灣城市道路系統(tǒng)與土地使用
第5部分 近代建筑史研究
天津市海河右岸原租界區(qū)意象及形態(tài)的研究與分析
作為中國建筑學術先行者的林徽因
附錄:會場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