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是中國小說史上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作者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清朝山東淄川人。他花費大量心血,在40歲時寫完這部巨著,后又經過增刪,最后定為16卷,491篇故事。 《聊齋志異》內容十分廣泛,多談狐、鬼、花、妖,并以此來影射當時的社會現實,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書中既有對漆黑如墨的現實的不滿,又有對懷才不遇、仕途難攀的不平;既有對貪官污吏狼狽為奸的鞭笞,又有對勇于反抗、敢于復仇的平民的贊嘆;而數量最多、質量上乘、寫得最美、最動人的是那些人與狐妖、人與鬼神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純美愛情。 從藝術成就上看,《聊齋志異》將古代小說中“志怪”、“傳奇”和“ 人情”融于一體,吸收了古代白話小說的長處,形成了獨特的簡潔優(yōu)雅的文言風格。同時,它又采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并具有極強的社會批判性。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形象,個個鮮明生動:寫貪官污吏,無不面目丑惡、朋比為奸;寫科舉考試,則應舉者鸚鵡學舌,考試官有眼無珠;寫愛情,則癡男怨女,楚楚動人;寫女子,則拈花微笑,嫻雅多情。從故事結構上看,其情節(jié)曲折離奇,布局嚴謹巧妙,讓讀者開卷后興味盎然,不愿釋手。《聊齋志異》問世后,一開始只是在民間傳抄,直至蒲松齡去世50年后,才在浙江刻版問世。成書定名為《聊齋志異》,是因為“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的名字,“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書刊行之后,風靡坊間,人們公認“小說家談狐說鬼之書,以《聊齋》為第一” 。此后,“聊齋熱”一直持續(xù)著。截至目前,在我國的古典小說里,沒有哪一部作品能夠像它那樣古今都熱、雅俗共賞、老少皆愛。 為了方便閱讀,本書特選取《聊齋志異》中的經典篇章,翻譯成白話文,定名為《白話聊齋》,以讓現代讀者也體味到作品的深遠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