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友曾在“馬友友在檀格塢”的節(jié)目錄像中說過:“每部音樂作品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把它們從作曲者的個人思想中挖掘出來,便是演奏者的責任?!蹦嵌螘r間,他正忙于練習一首為他量身訂做的大提琴協(xié)奏曲。友友反對割裂不同的音樂風格。盡管以演奏與錄制十八、十九世紀的古典音樂而享譽國際樂壇,馬友友卻也曾請過當代的古典作曲家為其譜過不少曲子;他還曾涉足民間音樂、爵士樂和探戈舞曲等領域。最近他正制作一個叫做“絲綢之路”的音樂項目,并在其中演奏和錄制了中東與亞洲的音樂。對馬友友而言,音樂是跨越國界、具有世界性的,并不囿于人為的分類。不同種類音樂的風格與結構之間可能確實有所差異,但絕對遠少于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友友的這種理念其實不難理解。雖然在美國長大,但他卻是地地道道的世界公民。一九一一年,馬友友的父親馬孝駿出生于中國的寧波,一個位于上海南部的城市。友友的母親盧雅文,則在一九二三年出生于英國統(tǒng)治下的香港。馬家與盧家,都是當時中國為數不多但頗有影響力的中產階級家庭。馬孝駿的父親是個小地主,盧雅文的父親則是經營魚、米的商人。殷實的家境,使得孝駿與雅文有機會接觸到藝術、文學與古典音樂。孝駿從小學習小提琴,雅文則學習聲樂。由于天分甚高,他們各自的父母與老師,便鼓勵他們往音樂方面繼續(xù)深造,但這在當時已是內亂四起、戰(zhàn)火連天的中國,根本不可能實現。中國這個文明古國,哺育了許多偉大的哲學家、詩人、藝術家與企業(yè)家。然而,權力與財富自古以來就被少數人所掌控。一直到二十世紀初,中國還是一個君主制度的國家。一九一二年,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推翻了君主政體,建立了中華民國??上В@并沒有給人民帶來安定,大多數人貧困依舊。很多地區(qū),軍閥仍舊獨霸一方。一九二一年,毛澤東創(chuàng)立了中國共產黨。共產黨發(fā)展迅速,很快地便能與蔣中正先生的國民黨相抗衡。蔣介石在一九二五年孫中山去世后,接管了中華民國。盧雅文在香港的生活風平浪靜,但馬孝駿卻沒那么幸運。為爭奪控制權,共產黨與國民黨的軍隊在中國的農村短兵相接。一九三一年,日本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想趁中國內亂之際,竭力劫掠中國的領土。迫于局勢動蕩,孝駿只得放棄在南京大學教授音樂的職位,遠赴巴黎繼續(xù)深造,以期覓得一份工作,當然最重要的是為了逃離戰(zhàn)爭之苦。然而,一九四零年,希特勒(AdolfHitler)侵略并占領了法國,孝駿想在西方過安定而有創(chuàng)造性生活的夢想,再次幻滅。此時,盧雅文的生活也每況愈下。她先是離開了香港,到南京大學學習歌劇。但是日本軍隊在一九四一年襲擊香港后,便向中國中部地區(qū)推進,南京因此受到了威脅。為使大學能夠安全地重新開學,師生們盡可能帶著所有的家當,火速轉移到了遠在西南的重慶市。P00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