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序
前言
第1章 海底構造學的基礎
1.1板塊構造學說的回顧
1.1.1板塊構造學的原理
1.1.2板塊構造發(fā)展歷史
1.1.3板塊構造理論對地球進程中一些重要問題的解釋
1.1.4板塊構造理論存在的問題
1.2洋底的組成與結構
1.2.1低速層
1.2.2地幔對流、熱點和地幔柱
1.2.3海洋地殼構造
1.2.4洋底巖石學
1.3洋殼的年齡與運動學
1.3.1海洋地殼的生長記錄:地磁異常
1.3.2熱流的減少和遠離洋中脊的海底高度
1.3.3海洋的年齡和海洋盆地演化階段
參考文獻
第2章 洋底地形和地貌
2.1概況
2.1.1大洋中脊
2.1.2大洋盆地
2.1.3大洋邊緣
2.2大西洋
2.2.1洋中脊
2.2.2大洋盆地
2.2.3大洋邊緣
2.3太平洋
2.3.1東太平洋海隆和東北太平洋海盆
2.3.2中太平洋的海嶺和海盆
2.3.3太平洋邊緣
2.4印度洋
2.4.1大洋中脊
2.4.2海嶺和海盆
2.4.3邊緣
2.4.4深海扇
2.5北冰洋
參考文獻
第3章 洋中脊
3.1引言
3.2洋中脊的特征
3.2.1北大西洋中脊
3.2.2南大西洋中脊
3.2.3印度洋中脊
3.2.4太平洋一南極海嶺及東太平洋海隆
3.2.5洋中脊的基本特征
3.3洋中脊的結構
3.3.1洋中脊的地球物理結構:
3.3.2洋中脊的地質結構
3.3.3洋中脊的巖漿房
3.3.4洋中脊下的底辟構造
3.4洋中脊的熱力學活動
3.4.1火山作用
3.4.2熱液活動
3.4.3洋中脊與生命起源
3.5洋中脊的演化
參考文獻
第4章 大洋板塊的離散邊緣
4.1引言
4.2離散邊緣的特征
4.2.1地形特征
4.2.2重力和地磁異常
4.2.3構造變形特征
4.2.4大陸地殼厚度的減薄
4.3離散邊緣張裂過程
4.3.1裂谷的擴張
4.3.2穹窿狀隆起的形成
4.3.3裂谷帶的形成
4.3.4海底擴張開始
4.3.5離散(被動)邊緣帶的沉積作用階段
4.4離散邊緣的構造原因
4.4.1通過斷裂運動形成裂谷帶
4.4.2板塊冷卻引起的沉降
4.4.3地殼減薄
4.4.4沉積物負荷引起的沉降
參考文獻
第5章 大洋板塊的走滑邊緣
5.1引言
5.2轉換斷層
5.2.1大洋中的斷裂帶
5.2.2轉換斷層
5.3走滑邊緣的地質特征
5.4走滑邊緣的構造演化
參考文獻
第6章 大洋板塊聚斂(活動)邊緣
6.1引言
6.2俯沖構造作用
6.2.1俯沖構造作用的實質
6.2.2俯沖構造作用的地震效應
6.2.3俯沖帶的重力效應
6.2.4俯沖帶的應力分布
6.2.5俯沖帶的長度與俯沖周期
6.3俯沖帶的結構
6.3.1海溝洋側邊緣隆起帶
6.3.2海溝外側斜坡
6.3.3海溝
6.3.4海溝內(島)坡
6.3.5增生楔狀體
6.3.6前弧與火山弧
6.4碰撞帶的構造
6.4.1陸一陸碰撞造山作用
6.4.2島弧一大陸碰撞作用
6.4.3弧一弧碰撞帶:伊豆島弧與本州島的碰撞
參考文獻
第7章 弧后盆地
7.1引言
7.2弧后盆地的基本特征
7.3幾個典型弧后盆地
7.3.1日本海
7.3.2菲律賓海盆
7.3.3沖繩海槽
7.3.4南海海盆
7.4弧后盆地的類型與形成模式
7.4.1弧后盆地的活動性與發(fā)育階段
7.4.2與板塊俯沖作用有關的弧后盆地
7.4.3與洋殼被捕獲有關的弧后盆地
參考文獻
第8章 海底構造研究的展望
8.1海底構造研究的前沿熱點
8.1.1張裂大陸邊緣的演化
8.1.2巨大火成活動區(qū)的發(fā)展過程
8.1.3固體地球循環(huán)和地球動力學
8.1.4大洋中脊的動力學過程
8.1.5俯沖工廠
8.1.6地震發(fā)生帶
8.2綜合大洋鉆探計劃的前瞻
8.2.1國際大洋鉆探計劃(10DP)的三大支柱
8.2.2國際大洋鉆探計劃(10DP)的組織形式
8.2.3國際大洋鉆探計劃(10DP)的學術創(chuàng)新
8.2.4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