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正是想通過對16世紀以來伊朗伊斯蘭教歷史的追溯,展現(xiàn)其獨特面貌背后的內容;并對今天在世界范圍內觀察伊斯蘭教時產生的一系列問題作出解答,即歷史上曾經孕育出燦爛的非伊斯蘭文化的伊朗,如何轉變?yōu)榻袢帐踩~派穆斯林的精神祖國?原本產生于阿拉伯地區(qū)的什葉派,如何在今天常被認為是“伊朗式”的伊斯蘭教?在20世紀后期中東地區(qū)伊斯蘭復興的浪潮中,為何唯獨以什葉派穆斯林為主體的伊朗發(fā)生了伊斯蘭革命,并能夠在伊瑪目隱遁的狀態(tài)下,在當代建立一個教法學家治理的伊斯蘭政府?本書的導論是對什葉派伊斯蘭教所作的一個概述,對什葉派在借助伊朗這個國家發(fā)展壯大之前的歷史進行了闡述,時間跨度從什葉派傳系的第一位伊瑪目阿里開始,到15世紀薩法維人在伊朗建立什葉派王朝、以隱遁伊瑪目之名進行統(tǒng)治前。同是還對什葉派伊斯蘭教的教義、教法學、宗教體制進行了介紹。第一章到第四章基本是按照薩法維王朝、愷加王朝、巴列維王朝到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時間順序展開的,從什葉派在伊朗被確立為國教始,到20世紀后期它再次被確立為國教止,對宗教與伊朗的政治命運之間互相形塑的關系作了梳理。第四章還對同樣有什葉派穆斯林的鄰國,包括伊拉克、黎巴嫩進行了比較研究。以王朝更迭為主線展開歷史陳述,與什葉派伊斯蘭教在伊朗奠基、發(fā)展、受到貶抑,并再次興盛的節(jié)拍相吻合。結語部分從歷史和理論角度出發(fā),對爆發(fā)伊斯蘭革命并成功建立政教合一政體的原因予以分析,為思考伊斯蘭教與政治的關系問題提供參考。附錄“十二伊瑪目生平”根據作者的資料整理而來,可供研究者和有興趣的讀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