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區(qū)處于河南東秦嶺山脈的北緣,以其豐富的礦產資源為國內地質工作者所矚目。1986。1996年期間,作者曾先后對這一地區(qū)中生代從碰撞造山到陸內造山階段出現的往南及往北的兩期推覆構造及一些疑難地層(欒川群、陶灣群、“南帶熊耳群”、白術溝組等)進行了研究,并先后在熊耳山、崤山、小秦嶺發(fā)現了大型的伸展拆離剪切帶,厘定了上述山嶺核部分布的太古宙片麻巖地體是變質核雜巖,指出著名的豫西金礦受中生代末期出現的伸展拆離構造控制。研究了東秦嶺北緣推覆構造及北秦嶺山麓推覆構造帶的幾何學及運動學特征,對豫西出露的三個變質核雜巖的構造特征進行了研究。根據中生代以來東秦嶺造山帶的構造演化,探討了這一區(qū)域兩期推覆構造及一期伸展拆離構造形成的地質背景,并對區(qū)域構造對成礦及控礦作用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研究。多年來研究區(qū)的基礎地質問題一直存在激烈的爭論,作者是迄今對這一地區(qū)的推覆構造及伸展拆離構造全面而系統(tǒng)地進行野外追索的極少數地質工作者之一,是第一次全面討論這一地區(qū)中生代以來構造演化的專著。本書可供從事區(qū)域地質、構造地質及礦產地質的教學、科研及生產人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