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90年代,德國終于找到了機會。1894年,日本發(fā)動侵略中國的甲午戰(zhàn)爭,向中國提出了大陸領土和巨額賠款的要求。閉關保守、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不堪一擊,戰(zhàn)而大敗。為保住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不惜喪權辱國,尋求與日本簽約求和。甲午戰(zhàn)爭不僅將清政府的軟弱可欺暴露無遺,而且也助長了日本在東亞地區(qū)擴張霸權的氣焰。但戰(zhàn)后日本在亞洲的崛起,打破了亞洲的勢力均衡,也導致西方列強在中國瓜分掠奪殖民地的格局失衡,自然引起包括德國在內的西方列強的警惕。德國外交大臣馬沙爾向日本發(fā)出聲明,要求日本隨時通告西方諸列強有關占領中國領土的任何步驟,以便德國及時作出應變的政策。是時,無力抵御日本的中國清朝政府力求德、俄、法、英等國出面調停,希望它們支持中國,抵制日本侵占中國領土。1895年3月3日,德國駐華公使向德國外交部報告:李鴻章“要求秘密代求日本減輕議和條約,他認為不能接受威脅中國生存的對大陸領土的要求”。對李鴻章的要求,德國卻先同日本通氣。1895年3月6日,德國外交大臣馬沙爾致函德國駐日公使古特施密特秘密通知日本:“德皇陛下政府建議日本政府速訂和約以及減輕其條款。中國已請歐洲列強干涉,其中好幾個國家已決定干涉,并且聯(lián)合起來。他們向中國要求干涉的代價越多,留給日本的就越少。因此,對日本來說,比較起來直接的合理的解決最為有利。直到目前為止,根據我們的消息,日本要求割讓中國大陸上的領土,特別容易激起干涉?!边@份電報的內容于1895年3月8日正式傳給了日本政府。但日本駐柏林公使青木回復德國政府說:俄國政府和他自己的政府之間曾于上月底進行交換意見。俄國方面將支持日本在中日議和談判中獲得軍事賠償、領土割讓及中日貿易關系的重新調整。這一答復等于回絕了德國的想法。1895年3月20日,德國駐彼得堡公使從俄國外交大臣羅拔諾夫親王處獲悉:即使日本獲得大陸領土,俄國將仍保持中立。此外,德國駐倫敦大使也獲悉:日本將與英國就各自侵占中國領土并互不干涉達成某種默契,英國也在強調自己的利益。鑒此,德皇威廉二世突然萌發(fā)“黃禍(GelbeGefahr)”的奇想,認為日本人領導下的黃種人的聯(lián)合是白種人和黃種人之間、基督教和佛教之間巨大沖突的開端,黃種人的軍隊和鐵甲兵船比歐洲所有的軍隊和鐵甲兵船加在一起還強大,將會蹂躪和滅亡古老的歐洲。威廉二世最后得出結論:必須制止日本的野心。德國外交大臣馬沙爾則更實際地對日本的野心感到憂慮。他擔心旅順口一旦落入日本人手中“將成為第二個直布羅陀,給予日本以直隸灣的控制權,這將使中國淪于日本的保護國的地位”。進而危及歐洲的和平。P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