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1.1 地震和地震災害
1.1.1 20世紀以來的災難性地震
1.1.2 地震災害
1.2 地震成因與地震類型
1.2.1 地球構造
1.2.2 地震的發(fā)生過程
1.2.3 地震的成因與類型
1.3 地震波及其傳播
1.3.1 體波
1.3.2 面波
1.3.3 地震波的主要特性及其在工程中的應用
1.4 地震震級與地震烈度
1.4.1 地震震級
1.4.2 地震烈度
1.4.3 震級與震中烈度的關系
1.5 我國地震的特點
1.5.1 我國的地震活動與分布
1.5.2 我國地震活動的主要特點
1.6 我國建筑抗震技術發(fā)展回顧
1.6.1 我國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的發(fā)展沿革
1.6.2 我國建筑抗震技術的發(fā)展
2 建筑結構的抗震設防和抗震概念設計技術
2.1 地震作用的特點
2.1.1 地震作用的隨機性
2.1.2 地震作用隨建筑結構特性變化而變化的特性
2.1.3 地震作用的短時性和往復性
2.1.4 地震作用的復雜性
2.2 建筑結構的抗震設防
2.2.1 抗震設防類別
2.2.2 抗震設防標準
2.2.3 抗震設防目標
2.3 建筑結構抗震概念設計技術
2.3.1 選擇對抗震有利的建筑場地
2.3.2 合適的地基和基礎
2.3.3 建筑體形和結構布置原則
2.3.4 避免不規(guī)則結構
2.3.5 防震縫與結構分段
2.3.6 樓板的作用
2.3.7 對材料的要求
2.3.8 合適的結構體系
2.3.9 結構的整體性
2.3.10 強度、剛度和變形能力的統(tǒng)一
2.3.11 提高結構的延性
2.3.12 多道抗震防線
2.3.13 隔震和消能減震
2.3.14 非結構構件的抗震
3 建筑場地和地基抗震技術
3.1 建筑場地
3.1.1 建筑地段的選擇
3.1.2 場地類別的分類
3.1.3 建筑場地類別
3.2 抗震驗算
3.2.1 天然地基的抗震能力
3.2.2 天然地基的抗震驗算
3.2.3 樁基的抗震驗算
3.3 液化地基的判別與處理
3.3.1 地基土的液化現象
3.3.2 地基抗液化措施
3.4 地基加固處理技術
4 砌體結構抗震技術
4.1 砌體結構概述
4.2 砌體結構房屋主要類型
4.3 砌體結構房屋震害
4.3.1 多層砌體房屋的震害及原因分析
4.3.2 底部框架一抗震墻砌體房屋的震害及原因分析
4.3.3 內框架房屋的震害及原因分析
4.3.4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抗震墻房屋抗震性能和應用前景
4.3.5 砌體結構房屋抗震設計三要素
4.4 多層砌體房屋抗震技術措施
4.4.1 建筑布置與結構選型技術措施
4.4.2 加強房屋整體性的技術措施
4.4.3 加強構件間連接的技術措施
4.4.4 工程實例
4.5 底部框架—抗震墻砌體房屋抗震技術措施
4.5.1 建筑布置與結構選型技術措施
4.5.2 加強房屋整體性和連接的技術措施
4.6 內框架砌體房屋抗震技術措施
4.6.1 建筑布置與結構選型技術措施
4.6.2 加強房屋整體性和連接的技術措施
4.7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抗震墻房屋抗震技術措施
4.7.1 建筑布置與結構選型技術措施
4.7.2 加強房屋整體性和連接的技術措施
4.7.3 確保房屋墻體強度和變形能力的技術措施
5 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技術
5.1 概述
5.1.1 常用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形式
5.1.2 震害及分析
5.2 框架結構
5.2.1 柱網布置
5.2.2 框架變形性質
5.2.3 抗震能力
5.2.4 框架設計要點
5.2.5 整體計算方法
5.2.6 框架柱的抗震設計和構造要求
5.2.7 框架梁的抗震設計和構造要求
5.2.8 框架節(jié)點的抗震設計和構造要求
……
6 鋼結構房屋抗震技術
7 組合結構與混合結構抗震技術
8 建筑結構基礎隔震技術
9 建筑結構消能差減震技術
10 建筑結構抗震加固技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