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如此簡單》是媽媽的第12本書,是一本記載了媽媽在英倫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的筆記。當媽媽讓我為她的新書寫序的時候,說實話,我暗地里誠惶誠恐。雖然我經常喜歡寫寫東西,但那畢竟是種消遣或者是一種發(fā)泄,是在無壓力的狀念下自然發(fā)生的。媽媽的文字面向讀者面向社會,我擔心我有限的中文水平不能為媽媽忙里偷閑嘔心瀝血完成的作品開個好頭。但想到這是一份濃濃的母愛,于是欣然接受。 2002年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我離開家人和朋友,離開我所熟悉的一切,孤身一人來到遙遠而又陌生的英國。剛開始的時候,我因為孤獨而傷感、哭泣,甚至有過放棄的念頭。如今,雖說我已適應了英國的學習和生活,并開始逐漸融入這個社會,但那畢竟不是我的家。在英國,我總是找不到歸屬感,總有一種離鄉(xiāng)背井舉目無親的感覺。剛聽說媽媽要到英國考察的時候,我很開心,也很興奮。但與此同時更多的是擔心。雖然媽媽的適應能力很強,也走南闖北去過世界上很多不同的國家,但這么長時間地生活在異國他鄉(xiāng)畢竟還是第一次。在英國我是東道主,是媽媽唯一的依靠。每次想到這我就無名地有種壓力,覺得自己有責任有義務貼身照顧媽媽的飲食起居。雖說媽媽是個成年人,但在陌生的國度里,她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樣,大事小事都讓我操心半天。 媽媽的英語不怎么樣,記憶庫里的單詞非常有限。來英國之前,她為自己準備了一個快譯通,以便“緊要關頭”時可以“臨時抱佛腳”。但媽媽又是個很怕麻煩的人,那么簡單的玩藝,她都嫌用起來麻煩。因此,在她剛到英國的時候,我就給她準備了一個小本子,里面寫著一些中英對照的日常用語,例如打招呼、問路、買東西付款之類的,當然也少不了我的聯絡方式以及她的酒店地址。雖然已經盡量做到萬無一失了,可每天上課的時候,我還是會習慣地把手機握在手里,好讓媽媽碰到困難的時候能夠第一時間找到我。我曾經和媽媽開玩笑說,哪天如果真的迷路了,看不懂路標也找不到問路的人,也許我就只能靠手機上的GPS(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給媽媽“定位”了。可媽媽畢竟是個聰明的人,掌握東西非常快。從她到達倫敦的第二天起,就已經一個人拿著Bus月票滿大街地跑,常常是晚上10點多的時候,媽媽突然出現在我的宿舍門口,笑瞇瞇地在我的書桌上擺上一大碗香噴噴的雞湯。在我驚嘆媽媽的本事之余,也真切地體會到有媽媽在身邊的溫暖和幸福。媽媽的文學心很重。作為一個作家,她有著非常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細膩的觸覺。她總是在體驗著,感受著。雖然考察任務很重,每天馬不停蹄地到處奔波,可她還是盡量擠出時間,從不同層面不同視角去感受英倫。媽媽這次來英國,去了一些地方,例如Bath,例如1eeds,例如Oxford,例如Edinb urgh,每到一處必有所感所悟。媽媽總是喜歡和我討論每一個城市的人文景觀和歷史文化。媽媽還參與了許多地道英國人所喜愛的消遣活動,例如聽音樂劇,例如看足球比賽,例如喝下午茶,例如參觀畫廊。在我看來。一個人,只有在親身感受了一個國家的文化氛圍之后,才可以算是對一個國家有自己的文化感知。正是這種文化感知,成了媽媽一種啟迪和思考的力量。 媽媽這次來英國的時間比較長,基于某種我也說不清楚的原因,我希望她能夠真正融入到這個社會里而不是扮演一個游客的角色。有意思的是,媽媽經常無意識地把中國的生活習慣原封不動地搬來英國,鬧出了不少笑話,也導致我們母女之間由于文化差異所引起的一場場“戰(zhàn)爭”。比如媽媽在超市買蒜頭的時候,左挑右挑選了最小的一個,覺得不放心,還在臨付款的時候把蒜頭再掰開一半,想著這樣能省點錢。誰知道英國和中國不一樣,蒜頭不是按重量結賬,而是數量,結果錢沒省著,還吃了虧。又比如說媽媽在排隊上公共汽車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緊跟著上一位乘客,甚至在別人剛踏進車門的那一剎那,她就把自己的一只腳踩在了車門里,以防其他乘客捕隊。在銀行排隊取錢的時候,她不是站在前面一位的一米之后,而是緊緊尾隨著人家。在中同,這樣的舉動非常容易理解,可存英同卻被認為很不禮貌,因為英國人特別注重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空間。或許這也是一種個人隱私權的衍變。 我和媽媽好玩的事情還很多。媽媽乘坐Bus的時候,總喜歡用她那“半桶水”都不到的英語跟車上的老太太聊天。英同的老太太總是穿著漂亮的裙了,化著很好看的淡妝,和藹友善,氣度優(yōu)雅,可以想象出她們年輕時的淑女風范。好笑的是,每當媽媽聊到自己聽不懂或不懂說的時候,她總是以一句“Sorrv,I don,t speak Eng1ish(對不起,我不太懂說英語)”來打住。最經典的還得屬我們去cafe吃甜點的一次經歷。那次,我點了一塊3.9英鎊的蛋糕,媽媽嫌太貴,眼瞧旁邊一款比碗口略大一點的蛋糕標價1.65英鎊,就毫不猶豫地買下來了。交完錢之后她越想越不對,總覺得收款員騙了自己的錢,算多了。再仔細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那個蛋糕分成6份來賣,1.65 英鎊是每一份的標價,整個買下來,再加上堂吃的服務費,競變成了13英鎊。雖然是有那么一點點的出洋相,但媽媽以她“獨特”的“中國式幽默”,給我枯燥的學習生活帶來了許多的歡聲笑語。 媽媽常說,女兒是她生命中的至愛,在倫敦的日子,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于我而言,有媽媽在身邊,又何嘗不是這樣。雖然我們偶爾還是會因為一些觀念上的差異而各執(zhí)己見,可是在媽媽親身感受了我學習、生活了 5個年頭的這片土地以后,似乎我們的距離比以前更近了。媽媽的英罔之行,是一次身與心的放逐,同時也是兩代人思想的交流,中西文化的相融。 作為這本書的第一個讀者,我感覺,由于題材和素材的局限,也許,在媽媽的所有作品當中,《幸福是如此簡單》不是分量最重的一部,但它真淳、輕松、好讀,沒有半點矯飾,字里行間充溢著對異域歷史文化的個人審美和生動活潑的氣息。顯然,媽媽是在一種自然、溫馨、篤實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下來寫的,是媽媽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而且,還因為媽媽離開了緊張忙碌的工作和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從單位的掌門人和職業(yè)女性同歸到一個學者、游子和純粹的母親的角色,因此,這本小書,為我們提供了一次充滿生命和生活感悟的回歸心路歷程。希望大家能夠真正喜愛這些故事,就像我喜愛媽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