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如果能用言語來表述,那么它就不是普通的“道”了;“名”如果能用文辭來闡明,那么它也就不是普通的“名”了?!盁o名”為天地的開始,“有名”為萬物的本源。所以,要經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經常從“有”中去觀察體驗“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都來源于“道”,只不過是名稱不同,所指的都是同類?!暗馈笔欠浅P钌钸h的,是天地間生成萬物的總的途徑。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開宗明義,提出了“道”這一范疇?!暗馈笔抢献诱軐W的核心。老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起始,那么,“道”的屬性是唯心的還是唯物的?自古至今,這個問題引起諸多學者的廣泛興趣。歷史上的韓非子時代與老子距離較近,并且韓非子是第一個為《道德經》作注的學者。他在《解老》中如是闡述道:“道者,萬物之所(以)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日道,理之者也。”這就表明了韓非子是從唯物方面來理解老子的“道”的。司馬遷在《史記》中把老子和韓非子列入同傳(另附莊子、申不害),即認為韓、莊、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漢代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同樣認為老子“道”的思想是唯物的。但是,咱東漢末年到魏晉時代,情形發(fā)生了改變。有的學者領悟老子哲學所謂“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妙義,肯定宇宙的本體唯一個“無”,號稱玄學。隨后佛學傳人中國并逐漸興盛起來,玄與佛合流,因而對“道”的解釋便傾向唯心論方面。宋明理學家同樣吸取了佛學與玄學思想,對老子的“道”依舊作了唯心主義闡釋??偠灾暗馈本烤故俏ㄐ牡倪€是唯物的,一直是學術界人士爭論的話題。老子在第一章里,還把“名”這個范疇與“道”一并提了出來。這是因為,老子的“道”與一般的禮樂制度之類的“道”不同,而是永恒存在的“道”,它所產生出來的“名”,當然就不是禮樂制度的“名”,而是普遍存在的“名”。如此就牽涉到名與實,即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老子認為,天地的原始并無概念“名”的存在,天地存在于概念之先,獨立于思維之外,然而萬物的本源,可以用概念“名”來說明。此處,老子的觀點十分明確,即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維是第二性的,亦即“實”先于“名”,決定“名”。老子認為,認識受主觀的限制,受主觀欲望的蒙蔽,只有經常沒有主觀欲望的人,才能領悟“道”的精髓與奧妙,反之是沒有收獲的。所以,結合上述名實關系可見,老子的“道”,當屬唯物論。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