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導言
0.1 本書的寫作背景及目的
0.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 貨幣政策目標
1.1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
1.1.1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
1.1.2 貨幣政策最終目標之間的關系
1.1.3 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選擇
1.1.4 貨幣政策目標的演變過程
1.2 貨幣政策中間目標和操作目標
1.2.1 中間目標和操作目標的選擇標準
1.2.2 傳統(tǒng)的中間目標及其選擇
1.3 貨幣政策的操作目標
1.3.1 可供選擇的操作目標分析
1.3.2 操作目標的選擇
2 通貨膨脹目標制及其制度設計
2.1 通貨膨脹目標制概論
2.1.1 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內涵
2.1.2 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的背景分析
2.2 通貨膨脹目標制與其他貨幣政策“名義錨”的比較
2.2.1 釘住名義匯率
2.2.2 釘住利率
2.2.3 釘住貨幣供給量
2.2.4 釘住通貨膨脹率
2.3 通貨膨脹目標制下的貨幣政策框架
2.3.1 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實踐
2.3.2 通貨膨脹目標的設計
2.3.3 通貨膨脹目標制的操作
2.3.4 通貨膨脹目標制的本質
3 動態(tài)不一致性、政策信譽與通貨膨脹目標制
3.1 貨幣政策的動態(tài)不一致性
3.1.1 基本模型
3.1.2 通貨膨脹偏好形成的菲利普斯曲線分析
3.1.3 減輕通貨膨脹偏好的理論方法
3.1.4 彈性釘住的通貨膨脹目標
3.2 信息不完全、貨幣政策信譽與通貨膨脹目標制
3.2.1 政策當局的可信度在貨幣政策中的作用
3.2.2 政策信譽確立的條件
3.3 通貨膨脹目標制效果的實證研究
3.3.1 實證模型及其方法
3.3.2 實證結果及其分析
4 中央銀行獨立性、政策信譽與通貨膨脹目標制
4.1 加強中央銀行獨立性的經濟理論
4.1.1 公共選擇學派的政治商業(yè)周期理論
4.1.2 新凱恩斯學派
4.1.3 動態(tài)不一致性理論
4.2 中央銀行獨立性指數的測算
4.2.1 bade和parkin的“政治獨立性”標準
4.2.2 grilli、masciandaro和tabellini(1991)的gmt指數
4.2.3 cukierman(1992)有關中央銀行獨立性的計測方法
4.2.4 barro(1997)測算中央銀行獨立性的方式
4.2.5 中央銀行獨立性與通貨膨脹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
4.3 通貨膨脹目標制國家中央銀行獨立性與政策信譽
4.3.1 90年代以來通貨膨脹目標制國家中央銀行獨立性的加強
4.3.2 通貨膨脹目標制國家中央銀行獨立性、政策信譽與通貨膨脹的關系
4.4 通貨膨脹目標制下的財政改革與中央銀行獨立性
4.4.1 鑄幣稅與通貨膨脹
4.4.2 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國家改善財政赤字的措施
4.4.3 通貨膨脹目標制下財政改革與中央銀行獨立性的關系
5 開放經濟下的通貨膨脹目標制
5.1 經濟開放度與反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信譽
5.1.1 經濟開放度與貨幣政策關系的理論模型
5.1.2 經濟開放度與貨幣政策關系的實證分析
5.1.3 通貨膨脹目標制國家經濟開放度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關系
5.2 開放經濟的通貨膨脹目標制下的貨幣政策
5.2.1 貨幣政策的操作目標和主要政策工具
5.2.2 開放經濟體的通貨膨脹目標制下貨幣政策的傳導渠道
5.3 通貨膨脹目標制下匯率的作用
5.3.1 新興市場國家的中央銀行對匯率關注的原因
5.3.2 新興市場國家匯率變動的“穿透”傳遞效應
5.3.3 通貨膨脹目標制的貨幣政策信譽與外匯市場干預
6 對中國未來貨幣政策取向的思考
6.1 中國貨幣供給量、物價水平與產出的關系
6.1.1 貨幣政策沖擊的識別及多變量自回歸模型
6.1.2 中國貨幣供給量、物價水平與產出的實證研究
6.2 中國貨幣政策調控機制及其存在的問題
6.2.1 中國金融制度改革進程中的貨幣政策調控機制
6.2.2 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及其有限的作用
6.2.3 中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存在的問題
6.3 釘住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在中國實行的可能性
6.3.1 中國現行的貨幣供給量中間目標存在的問題
6.3.2 其他中間目標的適宜性分析
6.3.3 中國實行釘住通貨膨脹率的貨幣政策框架的前提條件
總結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