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每一階段的士風主要特征的把握、士人心態(tài)的剖析,均以翔實的史料為依據,不作空論;對賦體、賦風相逆流變的軌跡,描述清楚,對作家作品的分析評價,細致允當。特別是對兩漢文風承前(戰(zhàn)國)啟后(魏晉)的狀況和意義,作了動態(tài)的論述,都是有見地的。本書作者細讀各種文史文獻,掌握了大量的材料。從第一手材料人手,得出了較為獨到的見解??此破綄崳谄綄嵦巺s見出作者文史哲修養(yǎng)與功力。由此也見出作者的學風扎實。本書作者寫法兼綜史、論兩方面。史料翔實,抉擇引用恰當,無堆砌之弊病。論析和述評能以史實和作品為根基,無膚廓隔礙之缺欠,且有獨到之見。可以看出,本書作者完全按照史的線索,對兩漢士風與賦風作歷時性的考察。在對于每個時期賦體創(chuàng)作的考察過程中,時時注意士人心態(tài)的變化,士人對于當時政治、社會、生活態(tài)度的影響,從而努力把握漢賦風尚變化的內在原因。這與以往的研究僅僅注意漢賦流變的外在因素相比,顯然有了更進一步的開拓。本書作者在搜集研究資料方面下了大的功夫,能夠將宏觀總體觀照與微觀的具體分析融會結合,既有量的分析,也有對質的整體把握。對漢代的政治斗爭、社會思潮、士人心理和士風演變有深入的了解,對漢賦的內容變化、體制演變和審美趨向的發(fā)展,分析透辟,證據確鑿,論述周密而有條理,邏輯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