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鑒興替?!薄顿Y治通鑒》可謂是一部中國人中古時代的編年史。它涵蓋了中國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公元前403至公元959年)文化、政治、經濟、人物性格的縮影,是一部足以了解中國政治運作、權力游戲的歷史巨著,是古代帝王鑒于往事、精于治道的必讀史書。但是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說,讀《資治通鑒》有一定的難度,文言文并不是一般讀者能理解透徹或解得其中神韻的。柏楊先生以一己之力,先將《通鑒》吃透,加入了自己對歷史的見解再呈現(xiàn)給讀者,令人耳目一新。作為一位嚴謹?shù)膶W者,柏楊譯解出的白話版《資治通鑒》,可以說推倒了近千年來堆積在原著和現(xiàn)代讀者之間的重重障礙,讀這部書的心情,絲毫不會受到諸如文言、官制、歷史地理、典章制度的影響,比看歷史題材的電視連續(xù)劇還要暢快:因為它最大限度地再現(xiàn)了中國封建社會前期、中期的歷史政治舞臺上一幕幕活劇,沒有哪一位高超的編劇、導演和演員能夠代替歷史來策劃演繹這一切。柏楊的歷史觀當然與司馬光大不相同,他針對的讀者不再是帝王宰相,而是普通的平民百姓,所以他的譯文的口氣,與原文比起來似乎完全是兩碼事,但又完整地保留了原來死文字的原意,這可是白話翻譯的最高境界,使得原本晦澀難解的文言文《資治通鑒》,從此有了平易可親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