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海外的中國學者一直在倡導“兒童讀經”活動,并且宣稱,不讀《論語》等儒家經典,就不算真正的中國人。這幾年,這種風氣逐漸影響到國內。1999年,中國青年基金會啟動了“古詩文誦讀工作”;2000年,國家圖書館在著名學者任繼愈的支持下,大力推廣青少年的“經典育讀”。據說,現在參與“讀經活動”的兒童少年已經超過了一萬人。這是一種十分可喜的現象,對傳承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著莫大的好處。我們的父輩,很多人上過私塾,能背誦大量的古詩文,擁有深厚的古文功底,令人佩服。而我們這一代人,都是接受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除了語文課本一鱗半爪的介紹外,多與儒家經典無緣,長大后,給我們留下了終身的遺憾。那么,面對著召集席卷全國、如火如茶的少兒讀經活動,您還會讓您的下一代重蹈我們的覆轍,輸在起跑線上嗎?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儒家經典向來有“十三經”的說法,內容繁多,成分復雜。其中《爾雅》是本工具書,解釋詞義,類似字典;《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是專業(yè)的史書;《周禮》、《儀禮》過于枯燥繁瑣,都不適合入選本書。所以本書的文章主要來自“十三經”中的《詩經》、《尚書》、《易經》、《論語》、《孟子》、《孝經》和《禮記》,再加上雖然不在“十三經”之列,但同樣是儒家經典的《荀子》,以及從《禮記》中獨立成篇的《中庸》、《大學》。我們在編寫的過程中,充分考慮了青少年讀者的特點,除了重點選擇儒家的經典名篇外,還對夾雜其中的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給予特別的關注,加強了全書的趣味性。注釋部分力求通俗明白,準確而又好懂。對經典的解說點評,則努力追求深入淺出,既能將文章的意思闡述清楚,又能與現實社會緊密聯系,使小讀者們不至于產生“這是古人的事,與我無關”的想法,從而讓他們在閱讀經典的時候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