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共產黨是國際工人運動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曾經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作出過重要的貢獻。美共成立以來的八十多年里,由于壟斷資本的猖狂進攻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曲折發(fā)展,還由于美共自身發(fā)展的不成熟性,使美國的社會主義運動步入了十分艱難的境地。但是,美國共產黨人始終英勇不屈,多次從逆境中奮起,并正以新的姿態(tài)走進新的世紀,投入新的斗爭。研究美國共產黨的發(fā)展歷史,總結其經驗和教訓,把握其規(guī)律,探尋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運動發(fā)展的趨勢及前景,是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書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將美共的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活動作為研究的主線,把特定時期美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狀況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fā)展狀況作為研究的歷史背景,從歷史、現實和理論三個層面上,對美共的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作了較為系統、全面的剖析。全書共分十一個部分。前言部分闡述本選題的意義、國內外的研究現狀、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創(chuàng)新點、難點與不足之處。第一章主要論述了戰(zhàn)前美共的主要活動。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以后,以德國人為主的大批政治移民,來到了美國,他們最早把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帶給了美國的工人階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俄國革命的影響下,1919年秋季美國社會黨分裂產生了共產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漫長的時期里,年輕的美共由于其不成熟性,主要表現為黨的方針政策與美國實際結合不緊密,黨的方針政策不夠穩(wěn)定,黨內過多的路線斗爭等。盡管一度得到較大發(fā)展,但總體上走著艱難曲折的道路。第二章主要論述了戰(zhàn)后初期美共的主要活動,并對其在這一階段的得與失進行了分析。二戰(zhàn)結束后,美國共產黨處于自己歷史發(fā)展的高點。面對戰(zhàn)后的冷戰(zhàn)局勢,及國內的反共、反勞工浪潮,美共產生了“左”傾急躁情緒,并且在“左”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這主要表現在美共無條件地支持第三黨運動,造成黨與產聯上層和自由派中間勢力的統一戰(zhàn)線破裂,使黨處于非常孤立的境地。加之美共在反擊統治階級政治迫害策略上的某些失誤,結果導致美共遭受空前的挫折。第三章主要論述了20世紀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末期美共的主要活動,并對美國社會主義運動曲折發(fā)展的原因進行了分析。50年代中期美國國內外的形勢有所緩和,在這種背景下,1956年1月丹尼斯和蓋茨出獄后開始了戰(zhàn)后十年工作經驗教訓的總結。以丹尼斯為首的“穩(wěn)健反思派”,以蓋茨為首的 “激進反思派”,以福斯特為首的“有限反思派”在經驗教訓的總結上未能達成一致意見,黨內產生了嚴重分歧,加之蘇共二十大、波匈事件等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重大事件的沖擊,致使美共陷入混亂,黨的力量被極大地削弱了。進入20世紀60年代,美共積極為恢復合法權利而斗爭。美國統治階級在國內民權運動和反越戰(zhàn)運動的壓力下,不得不放松了對共產黨人的直接迫害,美共的合法地位得以恢復,從地下的活動狀態(tài)轉入到公開合法的活動狀態(tài),并積極尋求與勞工運動的重新結合。在七八十年代美共積極投身于勞工運動、和平運動、青年運動、少數民族運動,積極參加競選活動,其影響和實力都有所恢復。本章還對美國社會主義運動曲折發(fā)展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認為造成美國社會主義運動曲折發(fā)展的狀況既有外因的作用又有內因的作用,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主要原因是美共沒有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與美國的具體實際、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第四章主要論述了蘇東劇變對美共的巨大沖擊和美共為消除蘇東劇變的后果所進行的斗爭,以及美共對社會主義的反思。蘇東劇變的巨大沖擊,在美共黨內造成了思想混亂、組織分裂、黨員人數急劇減少等困難局面。以格斯·霍爾為首的美共中央頂住了蘇東劇變的壓力,及時召開意識形態(tài)會議統一全黨認識,回擊了“共產主義已經死亡”的錯誤論調,堅定了全黨的社會主義信念。美共在二十五大上戰(zhàn)勝了分裂主義,維護了黨在組織和思想上的統一。在這一時期美共還對社會主義的挫折進行了反思,認為社會主義的危機和資本主義的危機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危機,社會主義的危機是人為的錯誤、機會主義的錯誤所造成的。第五章主要論述了美共在世紀之交根據形勢的變化所作出的方針政策上的調整。千年之交,美國“新經濟”繁榮的背后蘊藏著危機,政治生活中保守主義卷土重來。在這種背景下,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01年上半年,美共召開了三次重要會議,對黨的方針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美共二十六大再次確立了建設群眾性黨的方針。2000年3月美共全國理事會上實現了領導班子的新老交替,并對階級和階級斗爭理論進行了再認識。2001年5月美共通過的新黨章草案對黨的性質、目的進行了進一步的明確規(guī)定,對入黨條件做了放寬的調整,對民主集中制進行了新的闡述。二十七大站在新千年的高度,在對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客觀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反壟斷聯盟、加強人民團結、爭取平等斗爭及民主斗爭等工作新思路。這三次會議在指導思想上具有連續(xù)性,旨在利用當前的新形勢打破黨的孤立狀況,擴大黨的影響力。第六章主要闡述了世紀之交美共對社會主義的新探索。這主要包括美共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認識,對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建設群眾性黨的方針的認識,對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的認識,對通向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對爭取和平的對外關系準則的認識??傮w上說在這一時期美共注意到了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運用到美國實際當中去,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第七章主要論述了在新的世紀美共以俱樂部建設為重心大力加強黨的建設的情況。俱樂部建設是美共集中實施產業(yè)集中政策,壯大黨的組織的需要,是黨員交流思想和經驗的平臺。美共在具體分析了俱樂部建設當中存在的問題后,提出了俱樂部改善的具體措施,并針對俱樂部構建的幾個關鍵問題作出了回答。第八章主要論述了美共參與2004年大選的戰(zhàn)略及措施。對此次大選,美共高度重視、積極參與,提出了建立聯合陣線,擊敗布什和極右翼的選舉策略。為此美共強化此次選舉的組織領導,建立廣泛的反布什及右翼的陣線,注意加大媒體宣傳。盡管美共在大選中沒有實現自己的目標,但在美國的政治舞臺上卻標志了美共的存在,顯示了美共的力量,美共也在選舉斗爭中逐步走向成熟。第九章主要論述了美共第二十八次代表大會與黨綱修訂情況。美共從剖析資本主義的矛盾人手,分析了當前的階級斗爭與民主斗爭的關系,提出了反對極右勢力,和平建設社會主義的策略,并對社會主義權利法案進行了重新認識。美共的斗爭策略建立在社會的現實基礎上,更具靈活性,顯示出黨在理論上的與時俱進以及黨本身的逐步成熟。結語部分提出在86年的歷程中美共在指導思想上有一個從“左”傾教條主義到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美國的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發(fā)展過程,在對形勢的分析和政策的制定上有一個從對蘇聯共產黨的依附到獨立自主地進行形勢分析和政策制定的發(fā)展過程;并認為這一發(fā)展將為美國社會主義運動的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