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氮氧化物污染與危害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氮氧化物污染源
一、自然源
二、人為源
第三節(jié) 氮氧化物的危害
一、對人體的危害
二、對生態(tài)的危害
第二章 氮氧化物的性質
第一節(jié) 氮氧化物的一般性質
第二節(jié)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物理化學性質
一、一氧化氮
二、二氧化氮
三、氮氧化物在大氣中的循環(huán)轉化
第三章 氮氧化物的產生
第一節(jié) 機動車輛
第二節(jié) 工業(yè)生產
第三節(jié) 燃燒過程
一、熱力型氮氧化物
二、瞬時型氮氧化物
三、燃料型氮氧化物
第四章 氮氧化物的減排控制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汽車排氣控制
一、排放標準
二、汽車排氣污染控制辦法
第三節(jié) 工業(yè)廢氣治理
一、水吸收法
二、酸吸收法
三、堿溶液吸收法
四、氧化吸收法
五、吸收還原法
六、絡合吸收法
七、液膜法
八、微生物法
第四節(jié) 燃燒煙氣凈化
一、低氮氧化物燃燒技術
二、低氮氧化物燃燒器
三、低氮氧化物爐膛設計
第五章 燃燒煙氣脫硝技術
第一節(jié) 技術分類
第二節(jié) 選擇性催化還原法
一、催化反應理論基礎
二、SCR化學原理
第三節(jié) 選擇性非催化還原法
一、化學原理
二、各種影響因素
第四節(jié) 非選擇性催化還原法
第五節(jié) 組合法
第六節(jié) 電子束輻照法
一、輻照反應原理
二、反應條件
第七節(jié) 其他干法脫硝技術
一、分子篩法
二、活性炭法
三、碳熱還原法
第八節(jié) 煙氣“雙脫”技術
一、吸附/再生法
二、NOxSO雙脫技術
三、吸收劑直噴雙脫技術
四、噴霧干燥雙脫法
五、UIAC工藝
六、非均相催化雙脫技術
七、高能電子束輻照氧化法
八、濕式雙脫技術
第六章 煙氣脫硝工程實例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國外幾個典型煙氣脫硝裝置
一、日本竹原火電廠3號機組
二、日本仙臺火電廠2號、3號機組
三、丹麥Aredφve電站
四、丹麥Ensted電站
第三節(jié) 我國初建的幾個煙氣脫硝工程
一、漳州后石電廠
二、廈門嵩嶼電廠
第七章 煙氣脫硝工程設計要領
第一節(jié) 設計步驟
第二節(jié) 工藝流程和系統(tǒng)組成
一、供氨裝置
二、SCR工藝系統(tǒng)
第三節(jié) 催化反應器
一、催化反應器的類型
二、主要設計參數
三、催化反應器設計計算
四、催化反應器的設計要項
五、SCR反應器的設計
第四節(jié) 催化劑的設計
一、催化劑的組成
二、催化劑的性能
三、催化劑的結構形式
四、催化劑的中毒防護和再生處理
五、催化劑的選用
第八章 氮氧化物減排技術綜評與思考
第一節(jié) 減排技術發(fā)展前景
第二節(jié) 減排控制技術綜合比較
一、爐中低氮氧化物燃燒技術
二、終端煙氣處理技術
三、煙氣脫硝技術經濟比較
四、分析討論
第三節(jié) 綜評與思考
一、綜合述評
二、我國氮氧化物減排控制對策
附錄
附錄1
附表1 空氣的重要物性
附表2 煙道氣的物理參數
附表3 幾種物質的mg/m3與ppm換算系數
附表4 酸雨控制區(qū)
附表5 SO2控制區(qū)
附表6 火力發(fā)電鍋爐及燃氣輪機組氮氧化物最高允許排放濃度
附表7 含氮污染物的特性
附表8 NO和NO2污染濃度
附表9 煙氣主要成分的分子結合能
附表10 等離子體中粒子的能量
附表1l 典型燃煤鍋爐的污染物發(fā)生量
附表12 典型燃氣鍋爐的污染物發(fā)生量
附表13 典型燃油鍋爐的污染物發(fā)生量
附表14 垃圾焚燒煙氣中污染物典型濃度
附表15 國外城市垃圾焚燒過程的排放因子
附表16 歐洲50~300MW火電廠使用不同燃料的排放因子
附表17 幾種污染物在大氣中的滯留時間
附表18 某些氣體在水中的溶解度
附錄2
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國家標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