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學”是在原有的“國學”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國學”是在西方文化輸入中國,為了將中國學術與西方學術(“西學 ”)區(qū)別開來而提出的一個學術概念。再早有張之洞等洋務派官僚提出的“ 中學”,但張之洞等洋務派官僚的“中學”主要指的是中國傳統(tǒng)儒家的倫理道德學說,而由章太炎提倡的“國學”則包括中國古代哲學、文學、文字學、音韻學等各種不同的學術門類,在哲學中也包括儒、釋、道和諸子百家的各種不同的思想學說,是有關中國古代學問的總稱。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為了將“國學”與“國粹”區(qū)別開來,胡適曾經將“國學”界定為“國故學 ”,這一方面擴大了“國學”這個學術概念的涵蓋范圍,將中國古代通俗文化和金文、甲骨文的研究包含在了“國學”的范圍之中,另一方面也更加強調了對中國古代文化史料的重新整理和研究,但胡適的“國學”也仍然是有關中國古代歷史和中國古代文化的學問,而不包括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生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新的歷史和新的文化。1949年之后,除了港臺地區(qū)和海外華文文化圈還繼續(xù)使用這個學術概念之外,中國大陸的學術界基本上已經不再使用它,但這也使中國大陸學術和中國大陸學者喪失了自身的整體感覺,從而將內部的矛盾和差異發(fā)展到彼此無法相容的程度。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這個概念才再次出現在中國大陸的學術界,并且成了一個被廣泛使用的概念。但直至現在,它仍然沿襲著原來的用法,即它仍然是關于中國古代歷史和中國古代文化學問的總稱。但是,從“國學”這個學術概念誕生之后,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又有了一個世紀的歷史,這一個世紀的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盡管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但仍然主要是中國人民、特別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獨立創(chuàng)造,是需要我們深入了解和研究的。也就是說,從那時開始的中國現代歷史和中國現代文化,同樣是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理應納入“國學”這個總體的學術概念之中。我們所說的“新國學”,是與原有“國學”相對舉的,但卻不是相對立的,它既包括對中國古代歷史和中國古代文化史料的整理和研究,也包括對中國現代歷史和現代文化史料的整理和研究;既包括中國學者對本民族歷史和本民族文化史料的整理和研究,也包括中國學者對外國歷史和外國文化史料的翻譯、介紹、整理和研究,同時也把中國學者對現實實踐問題和現實理論問題的思考和研究納入到這個學術概念的涵蓋范圍之中,目的是使“國學”真正成為涵蓋中國學術的全部成果、真正體現中國學術的獨立性和整體性的學術概念。 《新國學研究》的創(chuàng)辦,旨在重建中國學術的整體觀念,并在這種新的整體觀念的基礎上更加主動積極地、更加有效地從事各個不同領域、不同學科和不同專業(yè)的學術研究?!靶聡鴮W”并不排斥任何一個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其中也包括在原有“國學”觀念基礎上取得的學術成果,只是要把這些成果納入到“新國學”這個更大的學術整體中進行具體的闡釋、理解和運用,以使之有機地融合到民族學術的整體之中去?!靶聡鴮W”也并不否認學術爭鳴、學術討論的必要性,但這種爭鳴和討論的目的卻不在爭論雙方一時一事的勝負,而在各自認識的深化以及對整個民族學術事業(yè)的豐富和發(fā)展?!缎聡鴮W研究》中的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作為“新國學”這個學術概念的樣板而被刊發(fā)的,它只是給各種不同的學術研究成果提供一個發(fā)表的陣地,并以它的包容性和嚴肅性體現我們對“新國學”這個學術概念的具體理解。 《新國學研究》以刊發(fā)二至十二萬字的長篇學術論文為主。這并非我們的偏好,而是因為當前的學術刊物大都以發(fā)表二萬字以下的論文為主,而出版社出版的學術著作又大都不能少于十二萬字,這就使二至十二萬字的長篇學術論文很難找到發(fā)表的機會,也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學術文體的單一化。我們希望給這些難以發(fā)表的長篇學術論文提供一個發(fā)表的陣地,并使我們的學術文體變得更加自由、更加多樣。由于人手不足,《新國學研究》暫時只刊發(fā)特約稿件,不接受外來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