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導言
1.1研究的緣起與意義
1.2研究方法
1.3主要內容與框架
2公共物品的界定與分類
2.1公共物品:社會公共利益的載體
2.2公共物品及其分類研究
2.3公共物品的性質與特征
本章小結
3公共物品供給的機制設計與制度選擇
3.1機制設計理論:一個研究方法論
3.2需求與供給:公共物品供給研究的經濟學視角
3.3 目的一手段矩陣:公共物品供給研究的一個分析框架
3.4從非合作博弈到合作博弈:公共物品供給的制度基礎
3.5公共物品的供給機制與制度選擇
本章小結
4公共物品供給的政府機制
4.1政府為什么必要:政府供給公共物品的動力
4.2政府為什么可能: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給中的角色與功能
4.3公共物品的政府供給機制分析
4.4政府為什么失靈: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給中的困境
4.5案例:公共安全與政府規(guī)制
——從重慶彭水縣交通事故看政府在公共安全中的責任
本章小結
5公共物品供給的市場機制
5.1市場為什么可能:公共物品市場供給的動力
5.2市場為什么必要:公共物品市場供給的條件與功能
5.3市場如何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市場供給機制與形式
5.4市場失靈:市場在公共物品供給中的困境
5.5案例:水權交易與市場安排
——從東陽 義烏水權交易看市場機制在公共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本章小結
6公共物品供給的志愿事業(yè)機制
6.1 志愿事業(yè)何以可能:志愿事業(yè)機制供給公共物品的動力與社會基礎
6.2志愿事業(yè)何以必要:志愿事業(yè)機制在公共物品供給中的角色與功能
6.3志愿事業(yè)如何運作:公共物品志愿供給機制及實現方式
6.4 公益失靈:志愿事業(yè)機制在公共物品供給中的困境
6.5案例:“慈安橋”與志愿機制
——從陜西省慈善協會的“慈安橋”看公共物品的志愿供給
本章小結
7公共物品供給的三種制度安排比較
7.1 三種制度安排在公共物品供給中的伙伴關系
7.2三種制度安排在公共物品供給中的分工、互補與替代
7.3 三種制度安排的人性基礎與運行機制比較
7.4公共物品三種供給機制的制度績效比較
7.5 案例:三方伙伴關系與公共責任分擔
——從湖北恩施圍堰垮塌事件看政府、企業(yè)和事業(yè)組織的公共責任分擔
本章小結
8結語
8.1研究結論和主要觀點
8.2本書創(chuàng)新之處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