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把歷史的記述看得比祖宗家法還重,每朝沒代都設史官 ,縱使在戰(zhàn)亂之中也不廢記史。即便是最殘暴的皇帝,若還有點榮辱心,在無理的兵伐之后也還心存懼意,怕在歷史上留下恥辱的一筆。正直的大臣進諫聰明又厲害的一招便是:您要主義后代史書的記載?。v代史官簡直在對帝王將相履行“舊聞”監(jiān)督之職。因此中國的學問,向來有兩類最為顯著:一是文學,一是歷史,并有文史不分家之說。文學的輝煌自不待言自先秦至明清,以至當代,江山代有人才出。歷史被稱為顯學,卻須稍有國學功底者才認識得到。傳統(tǒng)古籍分為四部:經、史子、集,史部書占了相當重要的分量?;突投迨?,紀錄了古今興亡多少事。這些都是官修正史。其實,不僅是政府朝廷重視修史,私人著史之風也是由來已久并代代相傳。舉個極端的例子明朝浙江海寧有個叫談遷的秀才,不知為什么,29歲時迷上了編史,又窮得不行??磿究坑?,資料基本靠靠抄,歷時27年,六易其稿,終成大作。不幸的實際,巨著脯成,尚未流傳,竟被人偷去了。談遷痛哭一場后,又埋頭十年,再次成稿。這簡直是有些令人悲傷的黑色幽默。國人有這種與生俱來的修史熱情,難怪野史異乎尋常的發(fā)達。其實應該說史在民間。不論雜繁華的都市,還是在偏僻的鄉(xiāng)村,歷史都在活生生地流淌著。都市的勾欄酒肆鄉(xiāng)村的茶棚谷場,或聽客滿座,或三五成群,在那里津津有味地講史聽史。宋時期興起的說唱文學直到上個世紀末還在綿綿不絕。民間說書藝人靠著一面鼓和一副快板走村串戶。網絡興起之后,歷史知識的流傳變得方便快捷了,不在靠原來的口耳相傳。因為發(fā)表渠道的暢通,民間的寫手格外多起來。天涯社區(qū)“煮酒論史”自2003年6月12日開版,僅僅三年時間便已成長為網絡上人氣一流的歷史論壇。它薈萃了各路英杰,大有氣吞萬里如虎之勢。像其他一些成熟的論壇一樣,它也到了水到渠成結集出版的時候了,主編從論壇歷年網友原創(chuàng)精品帖子中精心挑選近60篇匯集成冊,按文章內容分為四類。她們雖不是大學教授的高頭講章,卻也是玲瓏剔透的歷史小品,內容充實,粲然可觀。草根讀史也有非同一般的趣味。首先是立意的高下。任何事一旦成為專業(yè)常常不可救藥地變得面目可憎起來,而作為業(yè)余活動便別有一番樂趣。比如我們日常打乒乓覺得好玩,但一旦進行專業(yè)訓練,天天不打不行,立馬就會生厭。網絡文章的協(xié)作一般不以治史為專業(yè),不發(fā)表為目的,自然少了功利色彩,而純粹來自于作者日常讀史的所四所得所感。其次是寫法的自由靈活。行文活潑跳躍,既不像學校歷史教材那樣的枯燥乏味,也不像學術論文那樣晦澀難懂。文中常有些時髦的網絡語言;如稱“我”為“偶”呼美女為 MM等,使原本森然可畏的歷史變得親切可感了。民間寫手的文章在專業(yè)性上自然要受到懷疑。但是,細讀之下可發(fā)現很多文章竟是相當的扎實。許多作者都下了真功夫翻檢史書,這些可都不是業(yè)余的做法了,令人欽佩。人人皆可讀史,這也是一本人人可讀的歷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