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冊是《拾級漢語》第一級綜合課本,用于第一級次語音教學之后的階段。與之相配套的有聽說課本和寫字課本。本冊上承《起步課本》(連接起來剛好完成第一級次的教學,即半個學期),下接第二級綜合課本。學過20-40學時,掌握漢語拼音系統(tǒng),具有初步的漢語發(fā)音能力和漢字書寫常識,但幾乎還沒有會話能力者,可選用本冊學習。本冊共16課,設計目標為6周、70課時(包括復習、考試)完成。每周學3課,每課4課時。下面就本冊主要特點作一說明,供教師參考。一、本著循環(huán)深化的原則,本冊前幾課的基本內容在《起步課本》部分已經涉及,但有所擴展。由于《起步課本》部分的教學重點在于語音和漢字基礎,在《起步課本》中涉及到的詞語,除了“一”到“十”十個數詞以外,在本冊中仍舊全部作為生詞處理;在語音教學方面,每課安排一個語音練習,以體現語音教學的延續(xù)性;在漢字教學方面,從《起步課本》涉及的漢字中選擇32個最簡單的作為基本字,其他均作為生字處理。二、在語法教學方面,本冊同樣遵循循環(huán)深化的原則,一些常見的語法現象盡量早出,但是不求全面系統(tǒng),點到為止。建議在語法教學上不宜投入過多時間,注意語匯教學和語法教學的平衡。三、語匯教學應有其相對獨立性,而不只是課文的附庸。本冊按照大部分課堂教學的實際模式,將各課詞語表放在課文之前。詞語的順序也不完全按照它們在課文中的出現順序,而適當考慮到詞語之間的相關性。對于一部分詞語,還列舉了一些短語,以體現搭配關系和用法特點。四、在初學階段,課文的生字量往往大于生詞量。為了減輕非漢字文化圈學生在初學階段的學習負擔,本冊將每課中要求學生既能認讀又能書寫的生字(“讀寫字”)嚴格限制在20個,其他生字只要求能認讀,不要求能書寫(“認讀字”)。這些只要求能認讀的漢字,留待以后在相關課文中出現時再作為讀寫字處理。當然,漢字文化圈的學生,完全不必受此束縛。五、在課文設計上,安排了三段對話,一篇閱讀短文,以便分散難點,并提高復現率。另外,在短文部分及練習部分有意識安排了一些生詞,使教學容量具有一定的彈性,增強教材的適應性。教師可根據教學對象的特點,因人而異,區(qū)別要求??紤]到非漢字文化圈學生的閱讀習慣,本冊課文實行按詞分寫(第二級不再如此)。作為綜合課本,課文不配拼音文本,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看漢字認讀的習慣(至于僅以發(fā)展聽說能力為目標的學生,可以使用本教材系列的“聽說”課本)。課文不配全文翻譯,對于個別難點詞語和句子,在“注釋”里給出英文翻譯。六、在練習設計上,本冊更多考慮到學習者的認知特點和語言教學的交際性原則。例如,在“句型操練”項目中,吸收“聽寫”和“復述”的因素,力求既保持傳統(tǒng)的“替換練習”在機械性操練上的優(yōu)點,又避免學生“照本宣科、有口無心”的弊病。除一般意義上的練習以外,吸收任務教學法的特點,設“活動”項目。從“句型操練”到“練習”再到“活動”,在整個操練設計上,體現從“死”到“活”,從機械性練習到交際性練習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