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 民間審美的多樣化表達
第一章 “五四”時期:民間與新文學的生成——以《歌謠》周刊為例
第一節(jié) 《歌謠》概觀
第二節(jié) “歌謠”作為新文學的資源
第三節(jié) “歌謠”與早期新文學理論的建立
第四節(jié) “歌謠”與劉半農的文學活動
第二章 1927—1937:大眾化與民間
第一節(jié) 左翼話語:大眾與民間的相互指涉
第二節(jié) 《邊城》:民間理想的憂傷
第三節(jié) 艾蕪的民間世界建構歷程
第三章 1937—1949:親近與疏離——民間的審美悖反
第一節(jié) 民間形式、民間立場及政治意識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原鄉(xiāng)迷失與自我救贖
第三節(jié) 趙樹理的民間立場及其價值轉換
第四章 1949—1966:政治文本,民間表述
第一節(jié) “倫理—政治”的民間化表述
第二節(jié) 政治通俗演義與十七年小說的民間傳統(tǒng)
第三節(jié) 1957,作家海默的民間世界
第五章 新時期:民間大地的蘇醒
第一節(jié) 守望大地:尋根、反思和批判
第二節(jié) 汪曾祺的民間立場、民間審美理想及其文學史意義
第六章 1990年代:民間意義的敞開及民間話語的生成——以余華為個案
附錄 1990年代以來關于民間問題的主要研究論文(索引)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