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的研究成果已開始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認知方式。人類學研究的邊緣視點和“異文化”視角使之能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而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史詩。比如說,人類學對民俗的研究已在改變人們對農民生活方式的看法,人們對他們的宗族觀念、他們的民間信仰儀式等都開始有一個客觀的審視,而不是單純地以“封建迷信”斥之。對人類學知識的應用要有一個普及化的過程,讓人類學的知識真正服務于人民,用費孝通先生的話說,就是“走向人民”。這是知識回歸大眾的過程。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發(fā)展,各國人民的交往增多,文化的沖突不可避免,人類學研究的“異文化”視角為我們消解這種文化差異而帶來的沖突提供了工具。21世紀的中國人類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前景。為了適應中,國人類學學科建設和本土化發(fā)展的需要,由云南大學人類學系和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在原先研究的基礎上,組織有關學者編寫了一套反映當代人類學最新研究成果的系列教材《21世紀人類學文庫》。厚積薄發(fā),正是一代代學人的努力,使今天中國的人類學研究蔚為大觀。這一套教材凝聚著編著者的心血,而長期以來許許多多人類學者的涓涓細流匯成了今日學科發(fā)展的汪洋大海,則是這一套教材編寫的不竭源泉?!巴┗ㄈf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如果說弗雷德曼(Mauricc Frcedman)所預言的“人類學的中國時代”的到來為期不遠的話,我們愿這一套教材的出版能引導更多的雛鳳走上對人類學的不懈追求之路,催生人類學的中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