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塊熱土,自其設立行政建制算來,至今已經有700多年歷史了。譜寫著這個文明史的成千上萬勤勞、聰慧的上海人民,由于互相交際的需要,逐漸形成了一種共同的語言,那就是上海方言。方言的存在,是一種復雜的文化現象。當經濟還比較落后,當人們的經濟生活還處在比較低級的層面,當大多數人還只是在相當狹小的地域里生活時,方言就產生并且不斷地加固、衍生、獨立出來了。一旦大生產出現,人們漸漸告別“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而大規(guī)模的人員往來已經成為習慣時,方言也就會慢慢摘除它們固守的藩籬,鋪造出一條廣闊的交際大道來。方言又是一種漫長的歷史跡象,一種幾乎難以覺察的歷史變遷。在較短的時間內,人們很難觸摸到它的變化軌跡。方言有極為頑強和堅韌的性格,任何行政的干預或者外來語的交雜都難以將它動搖。方言又是一種文化習俗,所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就是這種文化習俗的形象描繪。方言是當地人們對修養(yǎng)生息的土地的眷戀,對綿延不息的生命的摯愛、對口頭豐富文化的傳承,對本族先民生活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