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7年,古羅馬第一雄辯家西賽羅從流放地回到家鄉(xiāng),發(fā)現(xiàn)他的 宅第已經被對手格洛狄烏斯的煽動策劃所拆毀,并在原址建造了莊嚴的神 廟。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西賽羅發(fā)表了一篇雄辯演說“Pro Domo Sua”( 為家園辯護),最終說服了氏老院,拆除神廟,恢復他原先的家園。 兩千年后,同樣有過流放命運的33歲匈牙利人,尤納·弗萊德曼(Yona Friedman)丟掉了他在以色列技術大學的教師工作。此前他剛剛參加完1956 年的第十屆國際現(xiàn)代建筑大會,并在會上首次提出了“移動建筑”需要一 個“可變化的社會”理念。這個理念完全來源于居住者的意圖的自由表達 強調城市存在的真實原因是一種滿足人們日益頻繁的休閑活動的能力。建 筑師必須允許人們的自發(fā)性建造,同時使這種建造盡可能的“可變”。半 個多世紀來,弗萊德曼始終堅持的就是:建筑師與其固執(zhí)己見沉迷于個人 感觀的滿足,不如服務于使用者并提供技術和組織上便利。建筑應該提供 一種“可能性”。這種非精英化的動機引領著弗萊德曼的作品形成以個人 自由建造為基礎的靈動形式。 在即將到來的時代,或許只有將那些屬于“個人”的“家園”歸還給 使用者,由使用者自主決定隨機的居住和生活方式。城市才能讓我們的生 活更接近美好,“接近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