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和諧與民族發(fā)展》的獨到之處至少有三:第一,趙杰同志作為北大的博士、教授、博導,有較深厚的理論素養(yǎng)、專業(yè)知識和歷史視覺,他又能利用自己在西部長期兼職以及經常到各民族地區(qū)講學的機會,實地考察、調研少數(shù)民族的民族特性和語言結構,并能結合歷史文獻進行民族學理論的闡釋和提取,又能從宏觀、整體上駕馭,從國內外民族問題的大視野上對其材料作理論的觀照,側重挖掘新的歷史時期各少數(shù)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從中論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共締格局,從中弘揚以愛國主義為主線的中華民族精神,凸顯各民族心向中華,磨合、融會的歷史,在中國大地上結合又優(yōu)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今天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為祖國富強而快速發(fā)展的進取形象。全書重視對斯大林劃分民族“四標準”的理論突破,從解決民族地區(qū)的具體問題人手來回答各民族如何心系大中華這一理論課題。比如他對新疆的民族問題就提出了“承認差異性,多講共同性”等6條建議,對鞏固南疆民族團結成果又提出了四條路徑,對西部民族地區(qū)漢語教育與生產力、凝聚力之關系,對借鑒美國開發(fā)西部經驗,克服中國東部中心、西部邊緣等觀念都有新的探索,這種理論建樹之風值得肯定。再如,“藏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中闡發(fā)的藏族注重精神信仰的超然度外,“論中華民族的凝聚與復興”中從漢代“文景之治”,唐代“貞觀之治”,清代“康乾盛世”的三大復興,到21世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在字里行間浸透著中華民族大團結、大發(fā)展的氣勢。第二,趙杰同志這本書連同他前幾年已經出版的《東方文化與東亞民族》一書,構成了姊妹著作。兩本書都以對各民族的特色研究為特點。比如對大和民族、韓民族、漢族、朝鮮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裕固族、維吾爾族、錫伯族、藏族等一個一個地進行民族特征的梳理,其中不乏民族特性發(fā)現(xiàn)的亮點。比如朝鮮族的勤快開放;滿族的富取博收;蒙古族由魄力到魅力;回族的結合力、適應力、親和力;裕固族善于同其他民族通商、通話、通婚、通心;維吾爾族的熱情開朗;藏族的堅韌篤信等,都給讀者一幅幅耳目一新的民族特色畫面,讓人讀了一章又想再讀下一章。第三,趙杰同志在本書的方法論上也有獨到之處,他發(fā)揮比較語言學的特長,善于在民族個體的微觀描寫中穿插民族關系的比較研究。通過古今歷史比較,他發(fā)現(xiàn)寧夏賀蘭山巖畫所記載的游牧民族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維吾爾、哈薩克族與古代西域突厥民族是一脈相承的,今天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屯墾戍邊是漢、唐、元、清多民族屯墾戍邊的繼承與發(fā)展;通過中外比較,他發(fā)現(xiàn)藏族的宗教文化吸收了印度、尼泊爾的精華,回族的風俗習慣與大食、阿拉伯文化密切相關,而大和民族和高麗民族許多文字、習俗來源于唐宋的中原、江浙文化。全書最大的創(chuàng)新之處還是緊扣民族和諧這一時代中心主題來展開論述。民族和諧是中華各民族自古以來共同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昂椭C”一詞在先秦典籍中最早用于人際關系的就是民族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