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體例是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目前世界上沒有同體例的著作。學術體例上,全書共分為三部分:一是外交決策理論研究,二是中國外交決策研究,三是對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國家的外交決策進行研究。這種體例以前在國內外同類著作中是沒有的。我主要是從學術體系的完整、全面、系統(tǒng)和具有一定深度出發(fā),力爭寫成有較高質量的學術著作考慮的。另外,還考慮到中國的具體情況。從我本人的學術創(chuàng)作經驗看,這種完整的創(chuàng)作體例比較適合中國國情,符合中國讀者的閱讀需要和閱讀習慣,適應面比較廣(1989年1月,我作為第一作者在重慶出版社出版的《現代國際關系學》也是采用這種完整的體例。十幾年來,該書已印刷3次,至今還是各大院校國際關系專業(yè)研究生的參考書)。本書也力求學術方面的創(chuàng)新。一般說來,一本書如果有20%的內容是創(chuàng)新性的就很有價值了。而本書的基本體系和主要內容,我都是從創(chuàng)新的目的出發(fā)創(chuàng)作完成的。對中國外交決策機制的研究在國內幾乎是空白,而我在這方面是最早進行研究的。幾年時間里,為了把這方面的研究做準確、做扎實、做出彩,經常獨自面壁凝神思索。寶山無徑全靠獨自斧鑿刀劈,學海有涯惟有眾生辛勤橫渡。由于是學術創(chuàng)新,其中的難度自然可想而知。全書在體例、設置、斷限、取舍、加強、補遺方面均需自創(chuàng)琢磨,難有借鑒,寫作過程中多次彷徨、停頓,甚至推倒重來,但我始終沒有放棄,最后在各方面的支持鼓勵下完成了書稿。本書在材料收集方面也有特點。本書寫作中引用的資料都是公開發(fā)表的出版物中的資料。但是我利用外交學院從屬外交部的優(yōu)勢,以及進入外交學院讀書任教二十多年的時間里,在這個系統(tǒng)所受到的熏陶,接觸了一些其他部門可能了解不到的材料,常年系統(tǒng)地聽一系列重要的報告及參加一些會議,雖然并不一定直接與本書的寫作相關,但對透視、把握中國外交決策機制還是很有幫助的。在寫作過程中我沒有申請查看未解密的檔案(未解密的檔案,即使看了也不能用),但是我通過與大使等各級外交官的訪談、參加各種研討會、來自學界前輩和卸任高官的審定幫助,努力使有關新中國外交決策機制中的各段敘述內容盡量接近于歷史事實并有所披露。所以本書的最大亮點集中在“新中國外交決策機制”部分。但由于外交決策的過程在世界各國的外交研究中的保密性、敏感性等原因,都是難以在最近期復原再現的,因此疏漏錯誤難以避免,懇請各界讀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