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軍最早組建于1931年10月,屬4方面軍建制。軍長為曠繼勛,政委為王平章,下轄73師、74師、75師。紅4方面軍主力退出鄂豫皖根據地,留下25軍一部堅持斗爭。年冬,恢復25軍建制。軍長為吳煥先,政委為王平章,下轄74師、75師。1933年9月間,紅25軍在演麻公路遭敵包圍,25軍被分割。75師由吳煥先、戴季英率領突圍會鄂東仍保留25軍番號,74師由徐海東率領,退回皖西重新組建28軍。半年后兩軍會合仍編為25軍,軍長為徐海東,政委為吳煥先,下轄74、75兩個師。后中央指示25軍又進行了改編,軍長為程子華,副軍長為徐海東,政委為吳煥先,參謀長為戴季英,政治部主任為鄭位三。全軍3000人。“11月,紅25軍開始長征,1935年8月勝利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會師。1935年9月18日,于陜北之水平鎮(zhèn)25軍與陜北26軍、27軍合編為紅15軍團。中央紅軍長征后,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據中共中央和周恩來的指示,決定紅25軍向京漢鐵路以西的桐柏山區(qū)和伏牛山區(qū)轉移,同時還決定由中央派來的程子華任紅25軍軍長,吳煥先仍任政治委員,徐海東任副軍長。1934年11月16日,紅25軍共2900余人,由何家沖出發(fā)西進,向京漢路以西轉移。蔣介石得悉紅25軍突圍后,急忙調動30多個團的兵力,對紅軍實行堵截和追擊,紅軍邊打邊走,沖破敵人的阻擊,相繼進入桐柏山和伏牛山區(qū),鑒于這兩個地區(qū)都不便建立根據地,又決定向陜南進軍。12月上旬,紅軍巧妙地通過敵人在盧氏縣境的封鎖線,進入陜西省洛南縣使家河地區(qū)。紅25軍在陜南地區(qū),粉碎了敵人兩次“圍剿”,創(chuàng)建了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為了配合主力紅軍行動,并同陜甘紅軍會師,紅25軍于1935年7月16日從西安以南的灃峪口出發(fā),西征北上,進占甘肅兩當、天水、秦安,切斷西蘭公路,翻越六盤山,在涇川縣四坡村,全殲馬鴻賓部1000余人。在四坡村戰(zhàn)斗中,軍政治委員吳煥先不幸犧牲。吳煥先,湖北省黃安縣人,參加領導黃麻起義,1928年以后,參加領導了柴山保革命根據地的開辟和紅軍的建設工作,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創(chuàng)始人之一,是鄂豫陜省委和紅25軍的卓越領導者,犧牲時年僅28歲。隨后,紅25軍經鎮(zhèn)原、慶陽、合水縣境,于9月15日在陜西延川縣永坪鎮(zhèn),同西北紅軍勝利會師,組成紅15軍團,軍團長徐海東,政治委員程子華,副軍團長劉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