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是古代印度的標準面語。原是西北印度上流知識階級的語言,相對于一般民間所使用的俗語(Prakrit)而言,又稱為雅語。我國及日本依此語為梵天(印度教的主神之一)所造的傳說,而稱其為梵語。其名稱本為sanskrit,源自samskrta,字面意思為“完全整理好的”,也即整理完好的語言。廣義而言,梵語包括3種:即吠陀梵語、史詩梵語和古典梵語,而狹義的梵語只指度電梵語。在世界所有古代語言中,梵語文獻的數量僅次于漢語,遠遠超過希臘語和拉丁語,內容異常豐富。廣義的梵語文獻包括:印度古代婆門教的圣典——四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達婆吠陀》,以及大量的梵書、經書、奧義書等;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以及大量古代事記。此外,它還包括大量的語法書、寓言故事集,以及醫(yī)學、自然科學、文藝理論等著作;用古典梵語也就是狹義的梵語,寫成的印度古典文學作品,更是文采斐然,影響深遠。其中佛教的大乘經典部分便是最為人熟知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