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走出彌達斯邏輯
上篇:關于魯迅的“向左轉”
第一章 一個簡單的學術史考察
左右分野中的單向度理解——了不起的闡釋者——偉人的含混之處——1936—1941:兩種焦慮——“原則性”和“豐富性”的纏繞和讓“螢火”消失于“太陽”之萬丈光芒——“取木乃伊的人自己也成了木乃伊”——左乎?右乎?魯迅“向左轉”留下的難題
第二章 魯迅“向左轉”的深層分析
兩個互為關鍵的問題,需要找到一個破解——結構性自我與“變”和“不變”的辯證法——“魯迅不是思想家”,但“他這個人的存在本身便是一個思想”——那種近似一種“原罪”的內部的東西,成為連接自由和平等的中介——奴隸ˉ人意識與“前左翼”時期——在“非政治”的政治中,賦予左翼文化新的品格和生長性
下篇:魯迅的左翼文化實踐
第三章 主義、主義的奴才與“煮自己的肉”
——魯迅與創(chuàng)造社的“革命文學”論爭“幻滅”、“難耐”和“糊糊涂涂”——被打趣的“主義”及“戰(zhàn)線”的有與無——真理的傳播者與“十萬兩無煙火藥”——“醉眼”朦朧中的歷史分析和精神分析——“文學即實踐”的雙重錯位——他們“一腳點住一面”作“兩棲動物”,他“本意卻在煮自己的肉”
第四章 同行的萊謨斯與羅謨魯斯
——魯迅與左翼作家聯盟
“確信”和“多疑”的悖論與對異邦的想象——從左邊上來的,也可能會從右邊下去——“多余的”地帶:遮蔽和敞開——以論爭始,以論爭終及兩次“充軍”的預感——政治與文化?“萊謨斯”與“羅謨魯斯”?兩種交織著的邏輯
余論
參考文獻
附錄一 卑微者的不朽方式
附錄二 “竹內魯迅”的中國位置
后記